2020-09-17 09:51:34 來源: 南通網
金秋九月,正是獼猴桃成熟的時節,張芝山鎮南興村24組的獼猴桃果園基地,一棵棵果樹上掛滿了紅口袋,遠遠望去,分外紅火。十幾位村民彎著腰,揮舞著鐮刀,正在果園里除草。
“我們現在可是指著這里賺生活費喲!”說話的,正是培德村村民陸紅芳。她告訴記者,自從這里種植了獼猴桃,她和村里的一幫鄰居就過來打工了,10元一個小時,一個月下來,能賺個2000元左右,“我們年紀大了,平時閑著也是閑著,現在出來打打工,既能鍛煉身體,還能增加收入,一舉兩得。”
張芝山鎮共有10個村居,其中南興村、八字橋村、通海村、培德村為純農業村。針對這些純農業村工業基礎較薄弱、農民收入較少的現狀,近年來,該鎮立足實際,圍繞市場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切實在農業產業化、特色化、規模化上做文章、出實招。通過將流轉的土地出租給承包戶,積極引進特色種植項目,吸引農民進種植園務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南興村氣候宜人,土壤肥沃,非常適宜栽種各類果樹。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在南通居住了二十多年的河南籍男子時海軍看到了商機。他經過摸排調研、細致挑選,選擇了南興村24組的一塊100畝良田,帶來專業的技術團隊,將家鄉河南的獼猴桃引入此地種植。
獼猴桃一般3年才結果。2016年下半年種苗后,去年9月終于開始收獲。由于有專業技術人員坐鎮,時海軍的獼猴桃基地產出的獼猴桃口感香甜,廣受南通各大水果店青睞。“去年第一年產果,產量不高,今年預計產量100噸,從9月初陸續成熟,目前已經賣出了近5噸。”時海軍說。
除了南興村的獼猴桃,在政府的引導下,八字橋村、通海村以及培德村也紛紛種植起了火龍果、藍莓、草莓、葡萄、水蜜桃等水果以及大棚蔬菜。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種植戶中,也不乏一些本地村民。在八字橋村南三公路南側,8畝地的火龍果種植大棚分外顯眼。種植戶蔡志兵夫婦是張芝山本地人,前幾年工廠拆遷,沒了工作,瞅準特色種植項目商機,向村里租賃田地,種植火龍果。今年自7月中旬成熟以來,已經賣出了3批約七八千斤,到11月底果期結束預計能收獲25000斤左右,效益達到二三十萬元。
“發展特色種植項目以來,全鎮帶動了本地400多名剩余勞動力到種植園務工,每年促進村民增收300余萬元,平均每人每年增收7500元左右。”張芝山鎮人大主席曹敏透露,接下來,該鎮將進一步引進優質品種和種植技術,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讓特色種植業成為全鎮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記者 陳靜 通訊員 黃瑜
[責任編輯: 黃夢倩 ]
南通日報社 2009-2016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ntrb@163.com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