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10:46:35 來源: 南通網
今年的10月17日,是第7個國家扶貧日,也正值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回望脫貧的崢嶸歲月,我們艱苦奮斗、矢志不渝,于平地掀起狂瀾。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農村擁有貧困人口2.5億人,貧困發生率31%。40多年的今天,中國的貧困狀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的貧困人口減少到只有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僅有0.6%。無論是通過改革開放時期的釋放出來的制度紅利來實現民眾脫貧,亦或是如今全面的脫貧攻堅戰,中國利用短短40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扶貧路,真正實現了“弱有所扶”。
扶貧先扶智,以教育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教育扶貧的重要意義。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財政資金投入到鄉村學校的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失學未成年受到了義務教育的普照。2019年底,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人數已由29萬減少至2.3萬,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另一方面,有關成年人的職業技能培訓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從農作物栽培技術到專業月嫂培訓班,從牲畜養殖技術到電商直播培訓,多種類的職業技能培訓班給貧困地區人口更多的選擇,喚醒了沉睡的村莊,架起了脫貧的“快車道”。
扶貧重團結,讓先富帶動后富,彰顯民族守望相助的力量。團結,就是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在扶貧道路上,對口支援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合作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讓先富的東部沿海城市支援西部偏遠城市的發展,支援內容也不僅僅局限于財力物力,而是涵蓋科教文衛等各個領域。從最初的送資金、送設備,到協助培養人才、構建精準化的扶貧協作體系,新時代的對口支援變“輸血”為“造血”,受援地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一路走來,扶貧的成果豐碩,而在鞏固脫貧成果,防止二次返貧的道路上,國家也著力構建了一系列獨具中國特色的防返貧長效機制。各地鄉村大力發展種植、旅游等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自主脫貧;鄉村基礎設施保障工程不斷完善,全面改善村居環境,夯實了脫貧基礎;醫保在內的農民社保不斷得到完善,看病花費也越來越少,保障了農民看病的權益,防止因病返貧……“扶上馬”后還要“送一程”,脫貧征程上,我們一往無前,勢如破竹。
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距離實現“2020年完成貧困人口全部清零,徹底消滅絕對貧困”的目標也越來越近。回首這一路走來的扶貧史,有摸索、有嘗試、有創新,在一次又一次的時代浪潮中我們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扶貧道路,更將銳意進取、攜手前行,走出一條強國富民的復興之路。(趙鹓寧)
[責任編輯: 季肖寒 ]
南通日報社 2009-2016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ntrb@163.com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