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0 11:15:15 來源: 南通網
車水馬龍的城市道路VS一片坦途的高速公路;人頭攢動的綜合體內VS略顯冷清的故鄉集市……有人說,就地過年,讓年味兒變淡了,但細想,富足日子里讓年味兒回歸舊時濃的呼聲不是一直都在嗎?所以,年味兒濃不濃,跟就地過年沒關系,傳統儀式里是看得見聞得到的年味兒,而人們心中對年的念想對家的向往才是品得到、傳得下去的年味。
最好的年味兒,記錄著時代。以前的年味兒,是東北人炕上的殺豬菜、河北人除夕桌上的餃子、江蘇人鍋里的年糕和圓子;現如今的年味兒,是網絡春晚里的彈幕、抖音里的小視頻、微博里的集卡游戲。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之前,年味兒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全民抗擊新冠肺炎之后,年味兒是就地過年的從容與擔當。所以,年味兒沒有變淡,年味兒只是從舌尖上的熱鬧、足尖上的匆忙換到了人們指尖上的參與、心尖上的傳承。
最暖的年味,連著昨天迎著明朝。連續多年的【新春走基層】主題宣傳,在百姓的生活點滴里看見時代的奮斗與幸福;全網互動的#平安守望 情暖牛年#話題,在各地年俗和網友的記錄里感知“十里不同俗”的文化魅力;江蘇疾控發布的《你在這頭,家在那頭。故鄉說:返鄉路上,光戴口罩還不夠》新媒體作品,既有防疫的專業指導,更有新春的硬核祝福……用時代的手法講述年、用新潮的方式記錄年,用當代的故事演繹年,讓年的記憶從未中斷,讓年俗的傳承歷久彌新,讓年味的守護代代相傳。
最濃的年味,是人間的真情味兒。年味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賡續千年的儀式,為年味增彩的則是一直更新的時代物語。無論是流行多年的“集五福”“云家書”、還是助力“就地過年”爸媽郵寄來的年貨,祝福年的方式在改變、但慶賀年的儀式從未缺席,中國老百姓歡歡喜喜過大年的文化內核一直都在線。新年俗越來越懂人心意、新年味越來越有人情味,這樣的中國年,儀式感與時代感并駕齊驅、傳統味與人情味同頻共振。
年味兒從未變淡,只是年俗在變遷。年的慶祝無關地點、無關方式,無論是張燈結彩的中國紅、還是指尖飛舞的集福卡,或傳統或時髦,年的喜慶一直在身邊。 所以,年味兒,何曾淡去?年味兒,早就融進了百姓的生活、時代的軌跡,化為千般形態,用扎扎實實的“人情味”續寫著“中國年”的新精彩。(文/陳楚 圖/黃璐)
[責任編輯: 季肖寒 ]
南通日報社 2009-2016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ntrb@163.com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