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9 10:10:49 來源: 如東日報
“我肢體殘疾掙不了錢,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以前就靠丈夫的打工收入生活,現在好了,跟著公司養雞,一年能掙幾萬塊,日子看著好起來了。”江蘇如東洋口鎮甜港村村民王秀萍感慨地說。
王秀萍所說的公司是如東洋甜供銷有限公司,這是南通市首家村級供銷社,也是甜港村村企聯建項目之一。村黨總支書記王彬介紹,甜港村地處洋口鎮東南部,現有耕地5305畝、人口4500多人,受沿海土地鹽堿化等限制,過去村民們以養殖為主,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村集體收入和農民收入來源單一,一度因為負債157萬元被扣上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
2015年10月,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等發起“萬企幫萬村”行動,甜港村積極響應號召,結合村情實際,探索振興之路。2017年11月,如東洋甜供銷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由南通市供銷合作總社、如東縣供銷合作總社、洋口鎮甜港村經濟合作社共同出資組建,為周邊5個村提供社會化服務。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王彬發現,公司存在缺乏資金、技術單薄、生產成本高等問題,對市場價格沒有話語權,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產業帶動發展效益不明顯。
單打獨斗成不了氣候,抱團發展才能共贏。2018年9月,由洋甜供銷有限公司牽頭,聯合愛農農技等4家專業合作社,開展“第二次合作”,成立如東縣眾惠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引入統一服務、統一經營的企業管理模式,運用平臺思維做發展乘法,引領抱團發展、做大做強。“成立聯合社不是吃‘大鍋飯’,而是充分發揮規模優勢,形成1+1>2的效應。”王彬介紹,圍繞“三農”提供日用品購銷、農技服務、植保飛防、商品化種苗供應、糧食烘干、農產品收購、農村電商、農藥廢棄物回收等經營性、公益性服務,聯合社成立兩年多,聯合的力量體現得淋漓盡致。
“傳統農戶用經驗種田,靠天吃飯。聯合社把低小散的農戶和合作社力量聚合起來,讓大家‘離家不離地,不種增收益’。”聯合社負責人之一的邵愛徐是洋新糧食種植家庭農場主,他告訴記者,聯合社實施土地流轉、提供托管服務,除本村外,還在周邊村流轉土地1500多畝,托管面積近2萬畝。為確保土地不放荒,聯合社成員還主動承擔起所在村零散土地的流轉,做到流轉土地不挑肥、托管土地全流程。
破解了土地規模之困,還得想辦法讓它增產增效。聯合社充分發揮愛農農技服務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優勢,選優品種,為社員及社會繁育移栽秧苗,并在全市首推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新技術,與常規施肥相比,機插秧側深施肥區產量穩定、病蟲害發生總體偏輕,比一般種植畝均可增產8%左右,節本10%以上。聯合社還加快推進“機器換人”,購入植保無人機、秸稈堆放鏟車、育苗粉土機等機械,以農機農藝融合促進農業增產節本增效。
聯合社想的還不止于此。怎樣讓甜港村的經濟更富裕?村民的“錢袋子”更鼓?他們想到了拓展產業鏈,定期開展培訓,實行技術輸出,帶動更多農戶發展養殖、種植項目,振洋禽業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為南通殘疾人就業培訓示范基地、洋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水稻育苗技術培訓基地。2018年底,甜港村實現村營收入80多萬元,一舉甩掉了負債157萬元的窮帽子,2020年實現創收近100萬元。
去年,省委、省政府開展“萬企聯萬村”行動。甜港村也因勢謀局,對村企合作模式進行升級,投入1000萬元建成占地約5000平方米的洋甜為農服務綜合樓,包含銀行、超市、飯店以及培訓基地四個經營主體,通過租賃能為村里增加年收益近3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近70個。
“聯”出新動力,走好振興路。眼下,甜港村又有了新的計劃——在洋甜為農服務綜合樓北側,興建洋口鎮首座村級文體廣場和袖珍公園,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曹雯雯 彭海惠 張平)
[責任編輯: 張姮 ]
南通日報社 2009-2016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圖片、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電話:0513-85118941 郵箱:ntrb@163.com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