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近期,各地陸續發布2022年高考成績,并啟動開展高考志愿填報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要積極為考生提供志愿填報咨詢等公共服務,深入實施“2022高考護航行動”,謹防“高價志愿填報指導”陷阱。
填報志愿被稱為“第二次高考”,直接決定考生未來的專業方向與職業選擇。現實中,考生涉世未深,家長又遠離高考多年,往往對填報志愿兩眼一抹黑,希望向外界尋求幫助。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輔導機構和網絡平臺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眼下,志愿輔導行業門檻很低,魚龍混雜,有些并不專業的機構逐利而來,服務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一些輔導機構抓住考生家長的心理需求,坐地起價。教育部近日發布預警稱,社會上有機構或個人向考生和家長開展的“高價”志愿填報咨詢活動,存在政策解讀不精準、信息提供不準確、費用收取不規范甚至詐騙等問題。有專家建議,家長自己應多研究,多聽聽孩子的聲音,不能將任務全面托付給機構和網絡。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填報志愿在某種程度上是個“技術活”,對相關學校的辦學水平、專業設置、往年招錄情況等要有全面準確的了解。目前,各高校對自身招生的訴求、具體招生信息,在公開信息平臺上呈現不多,考生和家長獲取相對比較難,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亟須專業人士給予指導和幫助。
規避“志愿填報陷阱”,有關部門不能止于提醒,更需要通過公共服務填平陷阱。一直以來,各地學校普遍存在重考前指導、輕考后輔導的現象。為規范招生行為、嚴肅招生紀律,教育部門每年都要三令五申,高中階段學校、教師不得代替考生填報志愿、指定志愿學校,不得收取考生家長或招生高校的任何費用。誠然,志愿填報關系考生切身利益,屬于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但不越位不等于缺位。志愿填報作為高考升學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教育部門、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幫助考生收集信息、分析利弊、制訂方案,在充分尊重考生個人意愿的前提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目前,一些地方的志愿填報輔導,還停留在舉辦公益講座、泛泛講一些注意事項的階段,顯然不能滿足考生和家長的多元需求。在信息化時代,有關部門應主動利用“互聯網+”手段,建立公益性的大數據平臺,全面準確地向考生提供有關高校和專業的招生信息,引導考生在全面掌握信息、綜合平衡分析的基礎上,合理填報志愿。同時,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組織經驗豐富的專家、老師,組建公益服務隊伍,為有需求的考生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咨詢和幫助。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