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之后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額達28.5%,較2012年提升6.2個百分點,在全球工業經濟增長中的驅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一個個亮眼的數據,勾勒出十年間大國制造的非凡足跡,標志著我國迎來從“制造大國”“網絡大國”向“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制造業是強國之基,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定盤星”、促進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十年來,我們通過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持之以恒抓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煥發出全新生機。
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首先要把發展先進制造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這些年,我們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程,廣泛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積極采用先進制造模式,著力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鏈條。江蘇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看家本領”,立足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構建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制造業集群動能澎湃;浙江加快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深化“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多舉措推進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高質量發展建設……頂層設計“給力”,地方全面“發力”,也蹚出了發展的新路子。
我國經濟維持長期競爭力,找到新的發動機,出路就是提升制造業,強化經濟的“脊梁骨”。當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取得長足進展,數字化轉型行動、智能制造工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向深入推進,有力促進制造業提質、降本、增效、綠色、安全發展。不少企業突破關鍵技術,走上“專精特新”之路。十年間,我們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步履堅定,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新興產業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從新型材料、動力電池到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與日俱增的創新能力,不斷夯實工業基礎,也激發起發展的潛力與動能。
筑強制造業“骨骼”、壯實制造業“肌肉”離不開政策和人才的支持。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延長制造業緩稅補繳期限,加力助企紓困,同時確定專項再貸款與財政貼息配套支持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擴市場需求、增發展后勁;面向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需求,我們強化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銜接,打造高層次和適用性制造業人才隊伍,挺起制造業“硬脊梁”。
十年奮進,十年鑄“器”,中國制造業“長纓在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我們就一定能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向著制造強國不斷邁進。(江韻)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