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青
據22日《南通日報》報道,我市首屆鄉土人才技藝展歷時4天,十多個展位吸引了4000多名游客,達成訂單意向近400個,實現銷售額超過8萬元。
傳統手工藝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文化的有力支撐。藍印花布、紅木雕刻、盆景、刺繡……這些蘊含濃濃“通味”的鄉土技藝都是“老南通”們耳熟能詳的。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鄉村傳統手工藝正在不可避免地出現與當代生活漸行漸遠的趨勢。規模化不夠、后繼無人、對接市場難等難點,使得傳統鄉土技藝影響力日漸式微。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鄉與民是共生關系,需要從根本上讓村民產生文化認同感、激發鄉村內生活力。而鄉土技藝恰恰是連接鄉與民的一根感情線、文化線。所以,越來越多的設計者開始重新認識鄉土技藝價值,并將其與現代設計深度融合,推動鄉村傳統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而形成一股主動興村、自主興村、持續興村的力量。
老手藝呼喚年輕人。許多鄉土技藝一直是家族式傳承,但到了現代,家庭日益小型化、年輕人興趣多元化,愿意學習傳統技藝的年輕人實在太少。年輕人的缺位,也讓很多傳統技藝難以跟上時代步伐。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制定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進行大力扶持,推動鄉土技藝更多進校園、進社區,讓更多年輕人主動接棒老手藝的傳承。“鄉土氣”還要與時尚接軌。人們的審美眼光逐漸發生變化,鄉土技藝需要跟上時代步伐,但現在有的產品和幾十年前一個樣,難免被淘汰。要扭轉這種局面,需要高素質的年輕人加入,更需要“土專家”“田秀才”們緊跟時代、提高創新能力。鄉土技藝生于鄉土但不囿于鄉土,要努力走出去,通過參加展覽會等方式開闊視野、博采眾長。自己干也盼“有娘家”。很多鄉土技藝傳承人成立了自己的行業協會,但說到底還是民間組織,還缺乏官方認可渠道。相關部門要摸清鄉土技藝的“家底”,整理成大數據庫并進行動態管理。要把鄉土人才作為重要人才隊伍之一,更加注重保護和發揮鄉土技能人才作用,建立鄉土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加強跟蹤指導服務,對有突出貢獻的給予獎勵,讓鄉土人才“香”起來。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振興鄉村經濟、改善鄉村面貌,更要提振鄉土精神。鄉土技藝是鄉土精神的重要載體,使其融入鄉村振興的全過程,既可以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新的生長點,更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春風化雨般浸潤村民心靈,為鄉村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