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通呂運河外通長江,書寫著南通“第一運河”的故事;蘇州將江蘇大運河“最精彩的一段”打造成江南文化品牌;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號稱“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讓人流連忘返……江蘇秉持著保護優先、傳承創新的原則,致力于將大運河打造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
8月24日,以運河城市遺產保護與綠色低碳發展為主題的2023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將在江蘇揚州隆重舉行,讓江蘇故事流淌在大運河的熠熠波光中。
“蘇”展生態文明運河圖譜。大運河江蘇段延綿南北790公里,作為運河原點省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重點建設區,江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在全國率先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統籌保護傳承利用,讓古老的大運河展現新時代青春芳華。放眼江蘇,蘇州建設“運河十景”勾勒現代版“運河繁華圖”,常州打造大運河工業遺產文化長廊,徐州推進窯灣古鎮展現時代新貌,淮安實施大運河“百里畫廊”戰略引領工程,南通致力于推進唐閘古鎮復刻舊時商貿繁盛,共同繪就著“運河上的立體書畫、兩岸間的無聲山水”。江蘇統籌考慮運河沿線文化、生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勾勒出江蘇大運河文化未來藍圖。
“蘇”寫人文故事運河篇章。運河之美,美在自然生態景觀,更美在人文底蘊。涓涓運河水奔騰不息,翻滾著流動的文化,孕育出奮斗不息的中華文明。近年來,江蘇致力于運河文化的精細化保護與活態化傳承,不斷推進創新發展,讓一場場文化盛宴在運河邊“百花齊放”。紅色巴士穿梭在運河沿岸,黨的創新理論“駛入”“尋常百姓家”;茶社尋香茶味,溯源“同飲一江水”的浪漫;唐裝仕女演繹《運河探春》、太極與櫻花共舞、于春天邂逅一曲古箏……運河兩岸,一幅古今交匯、人水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蘇”說時代演進運河風采。歷史上百姓與大運河緊緊依偎,吃水、用水、出行、生計都離不開這條大河。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運河兩岸也繼續煥發著蓬勃的生機。如果說白天的運河綠廊屬于景觀和人文,那么入夜后的運河集市則是一場“煙火氣”與“文明味”的雙向奔赴。汽車尾廂集市流光溢彩,燈光中的“老字號”熱鬧不減,霓虹閃爍的LED燈吸引了許多散步的市民和慕名而來的游客,朝尋鬧市、夜游運河,昔日的運河正展現出花樣風采。
千年運河貫聯古今,這條致富河、幸福河,如今正化作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汩汩滋養著江蘇人民。作為大運河起源地,江蘇始終擔當作為、走在前列。將歷史文化與現實相交融,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運河兩岸也同樣在水脈與文脈交融,文化與經濟共生中,凝聚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將新時代的運河故事抒寫得更加精彩動聽。
(曹毓浩)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