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甸水鄉(資料圖)。丁傳彬攝
“嗨幺!嗨幺!嗨呀嗨喲嗨么!大家齊用勁呀!呃,嗨噪嗨噪嗨么!號子震破天啦!水頭三丈高哇!百姓好開心啦!大田水滿白茫茫,姑娘大嫂作了忙。你追我趕搶上趟,今年豐收有希望……”13日,海安市白甸鎮文化站里傳出一串串振奮人心的號子聲,84歲的張憲武正帶領隊員們排練節目《車水號子》,來自白甸各村的文藝骨干在旁邊拍手鼓勁。
近日,省文旅廳公示了第五批江蘇非遺推薦項目名單,海安市“甸上號子”入選傳統音樂項目。多年來,海安市白甸鎮以民間藝人張憲武為首的一群熱心人,致力于弘揚傳統文化,在加工整理老一輩勞動號子的同時,創作了大量具有水鄉特色、切合時代脈搏、反映農家生活的文藝節目,讓水鄉號子走出鄉野、走向世界,在文藝百花園中熠熠生輝。
傳統號子 起源勞動
沿著一條曲折小道走了百十步,越過小道上四五個水洼,記者來到了民間藝人張憲武的家中。幾間老屋,簡樸而寧靜,悠久而親切,古老而柔美。伴著窗外的細雨聲,張憲武老人哼著小調,左手拿稿紙,右手握筆打著節拍,突然來了靈感,就趕緊在紙上做上些記號。
“水鄉號子種類特別多,有挑擔號子、抬草號子、拉魚號子和抬夯號子等10多種,這些都是我們水鄉的特色,干什么活就喊什么號子。”張憲武說,在他小時候,不管是下田勞動,還是打谷曬場,只要有人的地方,或悠揚婉轉,或鏗鏘有力的水鄉號子就會不絕于耳。
“東家管待實在好,大魚大肉盡管舀,出力出汗東家樂,夜酒更比中午好!”讓張憲武印象最深的是這首《踏車號子》,那時候兩畝田的灌溉水需要靠七八個人踏一天的水車,主家要拿出好吃好喝的招待踏水車的村民,才能讓他們賣力干活。“吃完了午飯,下午踩水的時候就通過號子來‘騙’晚飯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憲武也忍不住笑出聲來。
里下河的河水孕育出一副副好嗓子。一曲曲號子,不僅唱出了水鄉白甸的獨特風情,也再現了水鄉百姓鮮活的勞動場景。“一聽到水鄉號子,當年勞動的情景就浮現在眼前。現在已經很少能聽到了,對我們這輩人來說,水鄉號子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一個標志吧。”白甸鎮文化志愿者裴桂榮感慨地說。
白甸有句老話:無船不出腳,無號不起擔。“那個年代,吃不飽穿不暖,農民干活兒肚子餓,就用號子來提振精神。”回想改革開放40多年的變化,張憲武笑著說,“現在過上了好日子,不愁吃不愁穿,種田都是機械化,號子也漸漸沒有了,但是號子作為傳統文化,應該要好好傳承下去。”連續十多年的整理收集,張憲武一直秉承著這樣的初衷。
博采眾長 聲譽鵲起
2011年剛開始整理號子時,張憲武有事沒事在屋子里吼一嗓子,老伴兒聽見嚇得趕緊從屋外跑進來。“以為我得了病,后來我向她一解釋,她非常支持。”回憶起老伴兒丁蘭英,張憲武陷入了悲傷。2014年,張憲武家庭被評選為南通市幸福家庭,但天有不測風云,丁蘭英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在老伴兒重度昏迷的日子里,張憲武整天神思恍惚。當時已經到了文藝匯演的關頭,他參與創作的《栽秧號子》還沒有定稿,在白甸去海安的公交上,張憲武逼迫自己暫時忘卻悲傷,全神投入創作,以致坐過了車站。經過一段時間的打磨,《栽秧號子》參加了那年的海安群眾文藝匯演并獲獎。
在張憲武的帶頭下,白甸鎮有了更多人參與號子的整理過程。“《車水號子》《栽秧號子》《打場號子》《漁工號子》等系列曲目,現在都已經登上了舞臺。”談到這十余年,張憲武有感而發。2015年左右,在回憶整理《漁工號子》的時候,張憲武上門請教了白甸鎮立新村(現白甸村)的老書記張元友,當時張老書記重病臥床,在得知張憲武是來了解漁工號子后,還是掙扎著爬起來哼給他聽。張憲武仔細聽完老書記的哼唱,回到家進行整理,再去唱給老書記聽,請他確認。就這樣三四遍,《漁工號子》節目最終出爐。
就是在這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下,甸上號子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十多年來巡演達到160多場。2011年,《車水號子》參加了南通市三下鄉文藝演出,甸上號子正式走上舞臺;2014年,白甸鎮成為南通市特色文化(號子)之鄉;2015年10月,《車水號子》登上中國上海第16屆國際藝術節;2016年,《打場號子》參加了長三角非遺展演;2018年,央視綜藝頻道到白甸鎮拍攝《車水號子》;2022年7月,白甸號子參加江蘇省第十二屆書展。
文化傳承 漸入佳境
“我說勞動號子出水鄉,千百年來傳承唱,唱唱好開心,唱唱精神漲,你唱我唱大家唱,饑餓疲勞一掃光!”作為傳習基地,今年上半年,白甸鎮中心小學將號子編入校本教材,并邀請張憲武、王寶文等號子演繹人親自到課堂上講解授課。“找尋文化的根,讓孩子們切實感受到文化自信。”王寶文是白甸鎮初級中學的音樂教師,在課堂上,他經常給孩子們播放一些號子視頻,并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跟孩子們分享心得體會。
“我現在能跟著老師后面喊上幾句,想要上臺表演還需要加強學習。”瓦甸村干部王小琴是白甸鎮培養的文藝骨干之一,每次鎮上通知非遺培訓或節目彩排,她都是逢叫必到。“我本身也特別喜歡文藝節目,在不斷地學習中了解感受老一輩的吃苦耐勞精神,我覺得非常值!”王小琴說。
6月1日,位于白甸鎮的漢銘文化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迎來了一群海師附小六年級的小朋友,作為節目之一,甸上號子被搬上了講臺。數名小朋友手拿竹竿,跟著老師唱起了《車水號子》,有模有樣。“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一下,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觸到海安非遺項目,很有意義。”海師附小德育處負責人儲麗華表示。
在挖掘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讓后來人記住鄉愁,讓傳統文化浸潤人們的生活。近年來,海安高度重視甸上號子傳承,積極向上申報非遺項目,由白甸鎮成立專班負責保護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建成甸上號子傳習所,2021年成為江蘇省社會教育學習體驗基地。“我們在挖掘整理號子傳統內容的同時,將時代聲音融入其中,創造出更多契合現代元素的文藝作品,唱響水鄉文化。”白甸鎮文化站站長周紅蓮介紹,下一步將重點拓寬甸上號子的傳承渠道,為展示傳統文化發掘更多更大舞臺。
記者 趙勇進 見習記者 王建波
通訊員 顧一磊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