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沃野,豐收在望。近日,江蘇各地的科技小院也進入了農忙時節。在南京,湖熟梨科技小院通過研制“梨樹液體授粉”新技術,讓“好吃”又“好種”的中國梨掛滿枝頭;在蘇州,相城河蟹科技小院運用“蝦蟹雙養”模式,一箱箱鼓鼓肥、嘎嘎鮮的羅氏沼蝦、陽澄湖大閘蟹正銷往全國各地……
瓜果滿園、蝦蟹滿塘,科技小院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截至目前,江蘇共建有科技小院34家,田間試驗示范面積18619畝,技術服務面積達27.5萬畝,覆蓋奶牛、龍蝦養殖,水稻、茶葉等多個領域。一個個科技小院服務一方百姓、帶動一個產業、輻射一片區域,江蘇大地正展現出無比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小院雖小,背靠的是充滿希望的田野,孕育的是廣袤鄉村美好的未來。農業“搭臺”,科技“唱戲”,科技小院著力破解著科研和生產“兩張皮”問題。鹽城東臺西瓜科技小院創新種業“芯片”,精心選育出8424、麒麟等眾多西瓜新品種,成為“吃瓜群眾”爭相追捧的網紅爆款。南通海安桑蠶科技小院創新打造“公司+科研院所+基地+農戶+科技小院”的模式,帶動40萬畝桑園建設、30萬戶蠶農增收、50多家絲綢企業發展和5萬名勞動力就業。推動產業和區域經濟健康高質發展,科技小院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讓鄉村振興的動力更強勁、更持續、更澎湃。
廣闊的田野是授業課堂,也是干事創業的舞臺。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科技是動力,人才是關鍵。截至目前,江蘇科技小院中有駐院指導老師159人,累計駐院研究生321人,技術服務面積達27.5萬畝。理論成果豐碩,實踐成果喜人。科技小院一頭連接著高校,一頭連接著田間,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讓一代代人從“象牙塔”走進“泥土間”,讓“土專家”“田秀才”種出“富民花”。
“小院”雖小卻承載著大希望。讓我們期待,更多的科技小院出現在江蘇廣袤的田野,鋪展鄉村振興“斑斕畫卷”,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江蘇新實踐注入新動力。(文/楊凌霄 音圖/王家浩)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