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農歷三月后,天氣漸暖,各類農作物旺盛生長,農事活動日趨繁忙。在江蘇的廣袤田野上,智慧管理、綠色種養、立體種植成為新風景,新質生產力正助推特色農業蓬勃發展。(4月10日 江蘇新時空)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對鄉村振興的推進作用也愈加強勁。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2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4.5%提升至62.4%。我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無人駕駛、北斗導航、自動控制等得到廣泛運用,各種智能化農機設備涵蓋播、種、噴、收、運等各個環節,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提升了農產品品質。
“萬物生,忙春耕”。圍繞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的目標,安徽將實施“良田、良種、良機”等六大工程,計劃總投資超6400億元;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檢查評估和“上圖入庫”工作,全面摸清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進行信息采集分析。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還是在于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讓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生物育種、農機研發、綠色工廠、農產品營養因子提取等新技術正在祖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廣大“新農人”要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生產需求為導向,整合資源,攻關技術,為農業發展插上“云羽翼”。
不僅要在農產品生產上下足功夫,讓全國人民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能夠實時裝滿也至關重要。在農產品流通領域中,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尤為凸顯。2023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87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農產品已逐步從“賣得掉”向“賣得好”“賣得久”轉變。廣大“新農人”要以更高效益、更高效能的“新”農業為發展導向,找準農業新質生產力中的關鍵環節,通過其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延鏈補鏈,從而帶動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和新技術的應用,扶持農村電商發展,搭建云端帶貨等銷售平臺,讓農產品“進網”,讓農民搭上“數字致富快車”。
“一花不是春,獨木難成林”,新質生產力的藍圖,需要各類人才來描繪。在農業高質量發展上,我們既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培養,也需要能工巧匠、鄉土專家的挖掘;既需要有號召力的帶頭人、有行動力的追夢人,也需要善經營的“農創客”、懂技術的“田秀才”。要分類培養、多元共建,定期開展數字技能培訓,傳授數字技術知識,強化數字發展思維,提高人才對智慧農業的認知,讓“會種地”轉變為“慧種地”,不斷引導和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布谷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春天,在希望的田野上,讓我們一起,用新質生產力描繪一幅勃勃生機的“科技春耕圖”。(吳欣欣)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