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四局,無人機巡查發現北凌新閘西側500米疑似有排口在向北凌河排放污水,請立即趕赴現場,具體位置及現場拍攝實景已通過微信工作群發送,請及時查收。”“收到,馬上趕赴現場。”
這是我市生態環境執法的日常一幕。
省內率先建成“超級大腦”
4月28日凌晨,城市尚在睡夢中,位于市生態環境局的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仍在高速運轉,電子屏上數字不斷跳動。這里,95個國省市控監測站、583個網格化大氣微站、6個VOCs組分站以及1293個廠界VOCs站,構成了一張龐大的監測網絡,通過“天地空”一體化的智慧監測網絡,實現了對環境質量、污染源的全要素、全覆蓋、全領域、全時空監測監控。
曾經,生態環境數據在不同區域、部門、單位間的共享不盡人意,導致數據“孤島”現象普遍。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副主任胡飛形象地比喻了過去數據共享的困境:“比如,一家企業可能在重點污染源、排污許可等多個系統中被錄入,但名稱卻各不相同,導致重復勞動和錯誤。”2021年,我市開始謀劃分兩期建設南通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一體化系統。一期于2022年底建成投運,目前正在推進二期建設。
如今,我市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數據統一標準和集成共享,破解了平臺不統一、網絡安全薄弱等難題。一數一源,一源多用,實時在線監控覆蓋全市8001平方公里,接入了大氣環境監測站、水質監測站、固定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設備、機動車排放檢驗線等各類感知點位5000余個;系統集成11個大類應用,感知2萬個要素節點,每天產生數十萬條數據,成為南通環境智慧決策的重要依據和手段。
用好監測監控一張網
衛星在天上巡游,無人機在天際穿梭,監測船在水面滑行……這些高科技裝備不斷將數據匯聚到“中樞神經”,供“超級大腦”分析、判斷和預警,共同構筑起守護江海綠水青山的天羅地網。
“這兩年,我們依靠生態環境監控系統一張網,查處了多起環境違法行為,一批可能影響環境質量的問題在萌芽狀態就被扼殺,實現了生態環境隱患早發現、早處理、早堵漏。”胡飛說。
不久前,海安某公司二氧化硫超標,觸發預警系統。執法人員立即現場核查,發現該企業二氧化硫超標,在線監控設備正常,熔煉爐正常作業,但廢氣處理設施故障停運,該企業涉嫌不正常運行大氣污染防治設施。執法人員迅速依法采取措施,要求企業立刻整改,并對該事件立案調查。
此前,大氣管控期間,大氣國控站點環境教育館站PM2.5小時濃度飆升至75μg/m3,超過全市國控站點均值的15μg/m3,直接觸發預警。執法人員根據預警現場核查,發現一處建筑工地正在進行挖機作業,現場未采取任何抑塵措施。在執法人員指導下,施工單位迅速采取霧炮噴淋等措施降塵,1小時后,該國控站點數據恢復正常…… 自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運行以來,3000余個生態環境隱患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探索指揮調度一盤棋
“‘超級大腦’24小時運轉,我們在‘數字體征’支持下,更加精準地感受城市綠色發展的‘呼吸’和‘脈搏’。”胡飛告訴記者,我市已建成“大數據+指揮中心+綜合執法”的生態環境指揮調度工作新模式,全市“一盤棋”指揮調度機制在全省推廣。
截至目前,全市通過生態環境監控系統,有效推動了“非現場、不接觸”的新型監管模式,全市執法監管效能顯著提升,非現場監管執法方式辦理案件數達737件,非現場監管案件占比已達70.8%,多起案件入選部級或省級典型案例。2023年,全市PM2.5濃度壓降2.1微克,臭氧濃度壓降4.6%,水環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大數據守護大生態,南通不斷拓寬數字化、智能化的綠色發展路徑,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數據的融合應用,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體系,促進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轉移等跨區域聯防聯治、流域上下游協同治理。同時探索數據開放共享,激發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積極性。
記者 彭軍君 劉璐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