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 “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聚焦研究工作在博物館各項業務中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博物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功能。江蘇主會場活動在蘇州灣博物館舉行,介紹推出江蘇省博物館策劃推出“博·覽、博·學、博·雅”三大系列、百項博物館特色活動。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走進這些“大學校”,細品一件件歷史氣息厚重的文物,沉浸式聆聽那些文物里的動人故事,觀賞采購極富創意的文創產品……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到博物館去”蔚然成風,各地頗具特色的博物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假期打卡“頂流”。據不完全統計,剛過去不久的“五一”假期里,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一些熱門博物館甚至“一票難求”。這背后是人們對更高質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折射出的是大家對于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強烈的文化自信。
在這場游客與博物館的“雙向奔赴”中,博物館的力量愈加凸顯。博物館也不再單純滿足于它“物”之館藏、“覽”之功能,更傾向于營造一個數字化、生動化的“語境”去詮釋文物和其背后的故事,讓文物實現“開口說話”和“鮮活可觸”。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紀錄片及綜藝節目的走紅,到“無圍墻”博物館、韓休墓考古現場虛擬展覽、“金陵圖數字藝術展”等各類數字化手段的聯動演出,在科技和個性的加持下,博物館變得更“年輕”、更“時尚”。新“玩法”帶來新體驗,“博物館+”融合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讓人置身于“活化”的歷史之中,從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中得到對自我的啟迪,從不忘歷史中獲得奮進未來的力量。
作為全世界博物館行業互磋互鑒的盛會,國際博物館日不僅是全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大盤點,更肩負著促進國際、區域交流的重任。這一天,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文博菁英濟濟一堂、爭鳴論道,共同探討新時代博物館的發展方向與路徑。在全國主會場里,“亞美尼亞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開幕,山西主會場里“十大博物館大聯播·讓‘國寶’實證文明”上線,四川主會場里川渝地區留法勤工儉學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等學術交流聯盟成立……在一個個論壇中、一場場主題活動中,博物館的國際間交流協作不斷延伸。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共享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豐碩成果,合力講好中國“博物館”故事。
游目千載,對話古今。博物館是歷史文化記憶的寶庫,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這一年一度的“盛筵”節日里,讓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家國文化的歷史敘事,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和精魂所在。(文/陳佳杰 圖/萱嶺)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