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農民口中的“田教授”,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也是頂刊論文作者,為傳統農業注入科技基因。日前,在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暨表彰大會上,江蘇沿江農科所特色蔬菜項目組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稱號。
這個女職工占75%的團隊立足農業科研,搶救性收集瀕臨滅絕的荷包扁豆、毛菜等珍稀種質,系統構建起南通特色蔬菜“基因檔案館”,讓50余種地方特色蔬菜重煥生機,讓實驗室成果真正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
農業女媧 破譯瀕危蔬菜“基因密碼”
6日清晨,走進沿江農科所薛窯基地的特色葉菜種質資源圃,蔬菜研究室主任程玉靜正帶領團隊進行提純復壯工作。實驗臺上整齊擺放著她們歷時數年搶救收集的瀕危蔬菜種子,這些承載著地方飲食文化密碼的“活化石”,正在科研人員手中逐步開啟新生。
“我們可能是第一支系統梳理南通蔬菜基因家底的基層科研團隊。”程玉靜自豪地展示了戰果:已成功收集保存50余種地方特色蔬菜種質資源,提純復壯資源并選育優異10個新品系,構建起覆蓋蘘荷、如皋蘿卜、黑塌菜等特色作物的綠色輕簡栽培技術體系……
在琳瑯滿目的樣本中,幾粒紫紋斑駁的扁豆種子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荷包扁豆,你看它像不像古代女子的荷包?”回憶起那場“種子追擊戰”時,程玉靜難掩激動。當時偶然得知通州平潮菜市場有個老農擺攤售賣這種瀕危扁豆,她和團隊次日清晨便趕赴現場“蹲點”,最終捧著半斤得來不易的種子順利而歸。
每一次的種子收集都是一次與時間的賽跑。幾年時間,她們幾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村居和農技推廣部門,只要收到線索立刻上門一探究竟。為篩選“盤香豇豆”和“肉豇豆”的典型株系,她們嘗遍多個鄉鎮的豇豆干;為確認“馬耳朵”的植物學特征,連續多日蹲守田間觀察生長周期。
在種質資源庫,每粒種子都要經歷嚴苛的“重生之路”。科研人員先通過多代提純復壯消除性狀分離,再篩選出品質、抗性優異的植株進行雜交培育。從實驗室到田間試驗,再到品種認定,往往需要兩年以上的漫長守候。
項目組成員翟彩嬌經常戲稱自己像是“植物急診科醫生”。面對不斷消失的地方品種,她們秉持“救死扶傷”的精神和“見一個救一個”的信念,用科研手段延續南通幾代人舌尖上的記憶。“每個搶救回來的品種,都是我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見證,是中國生物多樣性的活標本。我們守護的不只是種子,更是農業文明的基因圖譜。”
以菜興業 構建蔬菜全鏈“硬核”體系
“無論是速凍還是鮮食,我們已實現薺菜產品全年無間斷供應,讓這口‘春滋味’四季常在。”在江蘇中寶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沿江農科所特色蔬菜項目組協作研發的全自動生產線正迅速將田間收獲的薺菜低溫保鮮速凍。
薺菜是江蘇的特色蔬菜,味道鮮美,作為兼具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的特色蔬菜,薺菜產業在消費升級背景下迎來爆發式增長。
然而,這個承載著鄉愁記憶的蔬菜品種,卻長期面臨“成長的煩惱”:種植端規模化技術缺失、夏季栽培空白、機械化水平不高,讓江蘇這個薺菜產區陷入“大而不強”的困境,同時,加工端也面臨三重困擾——泥沙清洗效率低、速凍產品易褐變、人工依賴度過高,更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難題。
“這是個從產業鏈中來的課題。”如何構建起薺菜從生產到加工的全產業鏈?程玉靜帶領特色蔬菜項目組以全鏈思維破局。
她們研發的機械播種采收設備更是以18—42倍于人工的效率轟鳴作業,徹底改寫傳統的沿江平原人工種植歷史。針對夏季栽培空白期,科研人員攻克溫光調控關鍵技術,構建起“春提早、秋延后、越冬栽培”的長季節生產體系,讓薺菜生產突破季節“封印”。
走進中寶食品的智能加工車間,科技賦能的震撼撲面而來:氣泡渦輪清洗機瞬間完成泥沙分離、智能篩選機以“火眼金睛”精準剔除雜質、梯度燙漂工藝鎖住翡翠般青翠、溶菌酶護色技術鎖住鮮美……“我們正從解決‘有沒有’轉向追求‘好不好’,最終要實現‘強不強’的跨越。”程玉靜說。
向下扎根 讓科研在田疇抽穗揚花
早春三月,如皋市磨頭鎮丁冒村金旺家庭農場大棚里蒸騰著盎然生機。黑塌菜舒展著墨綠色葉片,枸杞頭在晨露中舒展嫩尖,馬蘭頭簇擁成青翠地毯。隨著冷鏈物流車發動機的轟鳴,帶著露珠的菜心即將跨越兩千公里,為深圳市民送上來自長江北岸的春日鮮味。
“沿江農科所專家長期定點駐扎,為我們打通了蔬菜種源堵點。”金旺家庭農場主王小龍感慨地說。在特色蔬菜項目組的科技賦能下,這個曾經受制于傳統種植模式的家庭農場,如今已蛻變為長三角特色蔬菜供應鏈。通過精準的茬口規劃與種質創新,農場實現了從“看天吃飯”到“四季生金”的轉變。
“我們與金旺的合作是雙向奔赴的科技革命。”項目組成員王小秋表示,科研團隊將實驗室前移至田間,在解決實際生產難題中迭代技術;農場則化身“露天實驗室”,為品種適應性驗證提供天然考場。這種“所村協同創新”模式,為丁冒村打響“特”字產品提供了技術支撐。
近年來,沿江農科所與各縣(市、區)農業部門聯手,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行動,征集83條南通地方特色農業產業名錄,重點開展系統生物學基礎研究、解析關鍵性狀的調控網絡,為包括特色蔬菜在內的農作物多靶標性狀協同改良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讓一大批“金旺農場”群起江海。
在通州灣海防村,從種質資源普查中篩選的地方特色品種,經過全基因組選擇與性狀編輯,正在進行適應性改良;崇川區文俊村新引進的蔬菜種苗品種,正逐步豐富當地的蔬菜產業業態……這些散落在江海平原的科技星火,通過“專家服務團+示范基地+農場”的傳導鏈條,正重塑著現代農業的生態圖譜。
“真正的科研永遠向下扎根。所有科學問題的凝練都來自生產一線,科研不能坐在家里等。”在程玉靜的身后,搭載著抗病基因的馬耳朵菜正在授粉期,這些融合了傳統種質與現代生物技術的創新品種,即將開啟新一輪的田間驗證。
本網記者 王穎 盧兆欣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