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臨海、承南啟北,南通正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濃郁的江風海韻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文旅產業發展的賽道上奮力奔跑。近日,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2025年全省重點文旅產業項目中,南通有9個項目入選,比去年增加3個,總數量位列全省第四位,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當前,南通文旅產業進入新一輪黃金發展期,“一核引領、三帶貫通、四區先行、五片發力”的空間布局正在加速構建,全域旅游格局日漸清晰。同時也要看到,文化資源開發不足、產業融合度低、品牌影響力弱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制約了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了讓“江海有情,南通有請”的城市邀約傳得更遠、更廣,推動文旅產業進一步提質升級,需要系統構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文化價值深挖,實現從資源稟賦到文旅IP的轉化。南通豐富的江海文化遺產為文旅IP開發提供了堅實基礎,可以通過差異化縣域IP矩陣建構和非遺活化利用實現文化價值轉化。一方面,聚焦張謇文化IP,整合大生紗廠遺址、張謇紀念館等資源,開發“實業救國”研學旅游線路,打造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同時依托五山森林公園等生態資源,構建“濱江生態文旅帶”,強化江海生態IP。另一方面,推動非遺市場化運作,實施“三進計劃”——進景區、進校園、進商圈。設立“藍印花布非遺體驗中心”,打造“技藝展示—DIY體驗—文創銷售”一體化流程,并聯動南通家紡城開發高端衍生品;板鷂風箏文化節可結合鄉村旅游,推出“非遺+體育”特色活動,增強傳統技藝的市場吸引力。
產業融合創新,實現從單一業態到多元生態的轉型。產業融合是提質升級的關鍵,需突破單一業態限制,推動文旅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聯動,積極培育“文旅+”新業態,豐富文旅產品供給。如“文旅+農業”,可打造如皋長壽康養綜合體,整合盆景藝術、溫泉療養及生物制藥資源,構建“康養—休閑—研學”三位一體業態,以文化生態涵養“銀發經濟”。“文旅+海洋經濟”方面,呂四漁港可規劃“漁文化體驗區—海鮮美食街—海洋研學基地”功能分區,延伸產業鏈。此外,通過南通電競產業、影視IP賦能文旅,吸引粉絲打卡,增強客群黏性。
科技賦能體驗,實現從傳統觀光到智慧文旅的躍升。數字化與智慧化是未來文旅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應加快探索“文旅+科技”模式。一方面,應用VR技術讓新石器時代生活、張謇實業救國等歷史場景得以重現,提升景區、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另一方面,實施智慧化服務升級,如推進“雙百”工程,即100%景區實現智慧導覽、100%文保單位建立數字孿生模型,打造全市文旅“一碼通”平臺,集成預約、交通、消費等功能,讓“一部手機游南通”成為可能。
品牌營銷突破,實現從區域輻射到全國影響力的升級。品牌塑造是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關鍵,需強化精準營銷與區域聯動。主打“江海門戶·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城市形象定位,突出“張謇企業家精神”“江海風情”兩大符號,既契合地理特色,又彰顯歷史底蘊。短視頻平臺的創意傳播、高鐵沿線的精準投放直接擴大曝光,推出“長三角文旅一卡通”聯票,實現線上線下協同推廣。同時,加強與上海、蘇州等周邊城市合作,共建“長江口文旅聯盟”,融入長三角文旅圈,共推跨區域線路,擴大市場輻射范圍。
政策保障推動,實現從短期扶持到長效治理的制度優化。政策支持、制度創新等多方面協同發力,將為南通文旅產業提質升級提供堅實支撐。政府需持續優化資源配置與市場監管職能,完善跨部門協作與社會資本引入機制;設立南通文旅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加強與南通大學等院校合作,開設“文旅數字化運營”定向培養班,為智慧景區管理、IP運營輸送專業人才。此外,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需強化生態紅線監管,推行景區“零碳”認證,實現生態保護與文旅開發的平衡發展。
黃千千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