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演員李現因為熱愛觀察和拍攝鳥類,被生態環境部點名,以一己之力帶火了“打鳥”這個春季現象級話題。緊接著,各地文旅部門聞風而動,紛紛“喊話”李現來自己的城市“打鳥”,南通攝影“老法師”也不甘人后,直言南通也有許多“小可愛”等待入鏡。
這里所說的“打鳥”,是攝影愛好者約定俗成的用語,主要指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與“打靶”類似,強調拍攝時需精準對焦和耐心等待,并非字面意義上的傷害鳥類。觀鳥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雅趣,隨著春和景明、大地回暖,踏青“打鳥”的人也慢慢多了起來。眾多拍鳥愛好者早早支起“長槍短炮”,凝神屏息,小心翼翼地捕捉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精彩瞬間。鳥兒細微的動作變化,閃耀著誘人的光芒,眾人既是美景記錄者,本身也融入無邊春色:化作一場全民參與的生態儀式,也是一道別樣的風景。而各地文旅部門爭相“喊話”誠邀“打鳥”,不僅展現了熱情好客的姿態,也不失為一種直觀的城市形象廣告——生態環境好不好,野生動物來投票。
鳥類是人類親密的伙伴,更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南通氣候條件適宜,生態環境優良,沿海濕地和灘涂一直是鳥類遷徙途中的重要“加油站”。每逢候鳥遷徙季,數以萬計的天空精靈都如約而至,其中不乏蹤跡罕見的“極危”物種中華鳳頭燕鷗,以及被記錄到的7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20多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等。當游客放下手機、舉起望遠鏡,他們看到的不僅是鳥類的翩躚身姿,更是一個地區在綠色發展中的智慧抉擇。這也給我們提供啟示:真正的文旅融合,從不是流量堆砌的狂歡,而是讓每一片山林、每一聲鳥鳴,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注腳。每一處觀鳥勝地,都是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智慧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的生動例證。精心設計不影響鳥兒生活的觀鳥屋、觀鳥塔、觀鳥亭,配備望遠鏡等觀鳥設備,讓現代科普公益與自然景色、古跡風光、民俗文化等融為一體。通過舉辦自然教育、生態文明科普公益課堂,開辟研學路線等,讓南通成為觀鳥愛好者的幸福港灣,科研人員研究生態系統的重要基地,孩子們學習鳥類和自然環境的戶外課堂。眾人攜起手來,讓萬鳥翔集、天空歡歌,成為南通生態環境的一張靚麗名片。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不僅是“金名片”,還是可持續發展的“聚寶盆”。好的生態環境,不僅能吸引鳥兒棲息,更能提升當地生態環境競爭力。構筑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生態屏障,把鳥類保護與“觀鳥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營造愛鳥護鳥的良好氛圍及人鳥和諧的觀鳥文化。從神態各異的鳥兒身上感受自然的美好,領略城市的風情,無疑是件愉悅身心的美事。在此過程中,更需要大家文明出行、禮貌觀鳥,避免給鳥類正常活動造成干擾,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以愛美之心觀鳥、拍鳥,就應該維護這份美好,與鳥兒保持適當的距離,比起專業裝備,“不打擾”更應該成為每個“打鳥”人的必修課。而生態觀鳥活動的蓬勃發展,也必將為繪就美麗南通的新畫卷增添絢爛一筆。
由此我們也應該知道,觀鳥不僅僅是一個“觀”字,也不僅僅局限于個人的一種愛好。由個人的觀鳥、愛鳥、護鳥,擴大和延伸到保護整個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一言而蔽之曰:保護生態環境,我們不做旁觀者,要做行動派。當觀鳥不再僅是攝影愛好,而是每個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守護時,這場始于熱搜的短時潮流,才能真正沉淀為生態保護的長期動力。
劉曦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