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培生菜翠綠欲滴、小番茄掛滿枝頭、西瓜苗茁壯成長、甘藍地“整裝待發”……4月16日,在偌大的園區里穿梭一上午,目之所及皆是一幅幅生機盎然的春耕景象。
“中心處于產業園中間地帶,四周的農戶來拿苗都很方便,基本在5到10分鐘的車程。”江蘇南通如東縣曹埠鎮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劉洪所說的“中心”,是曹埠鎮投資建設的智能化種苗中心,作為如東縣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的核“芯”樞紐,它全年不間斷地為農業生產輸送著優質種苗,單批次可育數十個品種約5萬盤苗。
從農戶獨自育苗到集中規模化育苗,從傳統土方育苗到住上智能溫室“精裝房”,“芯片”技術革命正讓曹埠鎮的田野煥發新活力。
住上智慧大棚,科技賦能的品質革命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好的種子,意味著更高的產量、更好的品質,以及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踏入種苗中心恒溫大棚,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科技感的農業未來世界。一排排整齊的育苗架上,不同品種的小苗顯得格外生機勃勃、袖珍可愛,智能溫控系統精準調控著棚內的溫度和濕度。
“我們可以通過物聯網實現溫、濕、光、水、肥、氣遠程控制,所有操作只需輕點手機App,便可一鍵達成。”南通中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靖宇介紹,種苗中心由曹埠鎮與公司合作共建,一期建成的10000平方米智能溫室現已投入使用。130畝基地全面建成后,溫室面積將拓展至38000平方米,全年育苗量有望突破1億株,有望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果蔬種苗中心。
科技的力量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的智能化上,更體現在產學研合作的深度融合中。近年來,曹埠鎮依托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平臺,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成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如東分中心,與省農科院及沿江地區農科所分別成立蔬菜、稻麥產學研中心,通過搭建科技創新載體,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為當地農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目前,種苗中心育苗品種涵蓋西藍花、甘藍、西瓜、嫁接西瓜、番茄、茄子、西甜瓜苗等,去年繁育供應的苗種數量達3000萬株。除覆蓋示范園外,還與曹埠鎮90%以上的大戶攜手,組建優質稻米種植產業聯盟,構建起從種子研發、種苗培育,到田間種植、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服務,再到加工銷售、品牌建設的全產業鏈體系。
連通產業鏈,田間到市場的價值躍遷
為什么要花大力氣建設種苗中心?劉洪有著獨到見解:“中心建成后,不僅能實現種苗的規模化、標準化繁育,更重要的是,它能連接田間與市場。市場青睞什么品種,中心便繁育什么種苗,農戶拿苗后,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種植,能有效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眼下,這座年供苗能力超千萬株的智能“芯”工廠,不僅填補了如東育苗市場空白,更大幅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種苗的成活率和品質,為農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變革。
“種苗中心到我這兒就5分鐘路程,訂種、拿種特別方便,完全不擔心苗種供應問題。”如東縣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杭白菜種植戶孫敦科作為受益者之一,從種苗中心訂購的苗種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優,一年之中,春秋兩季,兩個月便能收獲一茬,冬季即便生長周期稍長,也能實現一季一收。“如果銷售順利,市場有需求,40多畝地畝均純利潤可達4000多元。”
在種苗中心的強力帶動下,如東縣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內的經營主體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從2019年的10家攀升至如今的113家,去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3.931億元。
曹埠鎮以種苗中心作為農業產業鏈式發展的“引線”,串聯起10家農業企業、7家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社)、96家家庭農場,形成了利益聯結緊密的農業綜合體。如今,示范園內良種覆蓋率達100%,全鎮良種覆蓋率超95%,位居南通全市前列,為農業規模化、集群化、集成化發展筑牢了堅實根基。
構建產業生態,鄉村振興的“芯”動力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掠過種苗中心二期溫室大棚,只見嶄新的自動化控制設備已全部就位。這座占地約20畝的“農業硅谷”,將匯聚從智能催芽房到花卉工廠的全要素數字化場景。“二期種苗中心現已招引到海南草莓花卉公司落戶,將建設南通首個蝴蝶蘭種苗繁育基地。”曹埠鎮應泉村第一書記高穎介紹,二期同樣覆蓋智能恒溫控制系統,讓花卉育種“云上精管”。
“我們還將積極探索花卉觀賞、果蔬采摘等新業態,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實現龍頭企業、農戶、村集體三方互利共贏。”高穎滿懷憧憬地說,種業的發展,讓應泉村從一個傳統農業村,逐步轉型成集生產、觀光、體驗為一體的鄉村經濟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為鄉村振興帶來了無限可能。
“85后”的夏子涵就是典型代表,2023年,懷揣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和鄉村振興的夢想,她毅然辭去高薪工作,回鄉創辦了南通清甜休閑農業有限公司。“我希望的農場,并不局限于傳統的農業種植,而是要將農業與現代休閑、觀光、體驗相結合,玩出新花樣!”夏子涵興致勃勃地介紹,針對企業團建、家庭聚會等不同需求,她在農場里精心打造了休閑游樂區,人們可以在此開展果蔬采摘、親子互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感受“歸園田居”的意趣。
“未來,我們將繼續充分發揮鎮區的‘南大門’優勢,以創新為引領,以產業為支撐,加快數字技術與現代種業的深度融合,為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劉洪說。
作者:徐書影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