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實景三維江蘇創新應用典型案例日前發布,“實景三維南通服務國土規劃管理”從42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該案例將市區5個年份的245平方公里土地納入三維空間,有效支撐國土規劃32項業務邁入動態可視、數智賦能新階段,為優化城市空間治理、提升城市品質能級注入新動力。
三維驅動,構建城市孿生空間
2019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全省率先行動,以傾斜攝影成果建立實景三維數據庫,每年度緊隨城市變化進行更新,保證數據時效性。以這一成果為基礎,市資規局于2023年開始搭建南通市實景三維輔助決策平臺,并于次年通過驗收。
打開平臺主界面,只見頂部橫列著專題成果展示、空間規劃設計、輔助項目選址、出讓地塊推介、城市文脈傳承5個功能菜單,左右兩側依次呈現各功能的細分要點,底部有分屏、漫游、坐標、空間分析等10余項服務。狼山之巔、西部濱江、住宅項目、企業工廠,甚至一棵古樹名木,鼠標點到哪,實景三維圖像即時顯現,相關規劃數據更是一目了然。
小到一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漫游,大到一幅包羅萬象的江海圖譜,平臺以更逼真的視覺效果、靈活的觀察角度和豐富的細節信息,實現了城市地理空間從二維抽象到三維具象的躍進。市資規局工作人員表示:“之前做城市規劃方面的研究決策,需要滿桌的平面圖和數據指標,一邊對照一邊研討。現在只需將設計圖的各項數據和指標輸入、轉化,借助平臺開發的各項功能,就能科學高效地完成規劃編制、土地出讓、項目審批等工作,助力政府精準招商、企業精準選地。”
跨越時空,展現城市更新脈絡
將三維視野投向西部濱江地塊,點擊分屏比對,左右兩邊即刻展示出不同的江畔景觀。“左邊是五六年前的濱江,當時作為碼頭、倉儲用地,到處是塔吊和堆場。”工作人員邊演示邊介紹,“右邊是用地騰遷后的濱江現狀,山清水秀、綠意盎然。”
這份“前世今生”的記憶,依托于市資規局的一項創新成果——動態知識圖譜驅動規劃解析。在突破數據深采、數據規整、動態規則等多項技術難點后,平臺能夠時序化展現地塊舊時、現狀乃至未來的發展愿景,直觀體現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2024年11月,該成果獲省地理信息科技創新一等獎第一名。
平臺“預見”的未來,源于規劃方案模型與現狀實景三維成果的有機融合。工作人員以市區某地塊為例進行操作:將兩種不同容積率的建設方案模型加載進平臺,形成兩套設計方案,分屏進行對比。“地塊的用地數據、周邊環境等內容一應俱全,能更好地傳遞區位優勢和投資價值,同時輔助決策者更加科學合理地確定規劃指標,實現土地利用價值最優化。”
科學規劃,提升城市建設品質
自平臺投入使用以來,我市各個地塊信息更豐富且精準,為土地出讓推介、重點項目選址、服務規劃審批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去年,愛德士鞋業地塊計劃出讓,我們就在平臺上進行擬態服務。”工作人員選中地塊,系統實時加載出紅線范圍,對正在研究的規劃地塊進行實時壓平、建模;點擊“日照分析”,平臺通過三維引擎實時計算出當前地塊的太陽高度角,模擬日照陰影從早晨8點到晚上8點的投射范圍;點擊“天氣分析”,可以展現晴、雨、雪等常見天氣對地塊的影響;點擊“天際線”,模型在城市輪廓中的位置和高度立刻顯現……平臺還能結合周邊交通、環境、資源等要素,對重點項目地塊實施價值評估,輔助提升規劃方案的合理性。
放大實景圖像,愛德士鞋業地塊開發紅線西側有一處微小的凹角。工作人員解釋,在項目選址階段,平臺自動提示紅線范圍有一棵古銀杏樹,并規劃了避讓范圍,輔助工作人員快速調整開發紅線走向。平臺的三維展示與分析功能,在保護歷史街區、歷史地段、各級文保單位、名木古樹、優秀歷史建筑等歷史文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對五松別業、胡長齡故居等歷史建筑高精度的三維“建模”,為修繕、維護工作提供了精確參考,確保文物“修舊如舊”。
如今,實景三維南通成果已在我市資規系統內土地儲備、信息化管理、城市規劃與展示等多個業務領域廣泛運用。2024年,全年服務地塊出讓22項、規劃編制項目44個、項目審批16次,為城市空間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南通樣本”。
記者 沈佳穎
通訊員 王靜 楊李強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