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采摘、釣小龍蝦、村里體驗篝火演出、帳篷下的“詩與遠方”……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半個朋友圈都在村里,鄉村旅游再次成為南通市民游客休閑度假的熱門方式。
記者5月7日從南通市農業農村局獲悉,“五一”期間,南通全市休閑農業實現綜合收入4.09億元,同比增長12.04%;接待游客160.795萬人次,同比增長16.92%。從“到此一游”到“深度沉浸”,如今“小而美”的鄉村游正經歷一場供給側改革。
多種花樣玩法
特色項目出圈更出彩
“五一”假期,當各大熱門景區再現“人從眾”景象時,位于如皋市錢長村的蝸牛藝術營地卻憑借“慢節奏、輕體驗”的特色,成為眾多周邊地區家庭出游的新選擇。
10萬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寬敞的戶外露營基地、精致的藝術裝置……蝸牛藝術營地于4月18日開營,在這個距離市區不到50公里的鄉村旅游點里,沒有摩肩接踵的喧囂,只有天幕下的圍爐夜話、非遺手工坊里的指尖匠心。
“我們主打‘沉浸式’露營,在節前就接到多筆‘五一’假期訂單,游客有的選擇僅租用場地,有的選擇‘一價全包’,還有的單獨來參加非遺手工活動。”蝸牛藝術營地主理人陳艷介紹。
在陳艷看來,若要促成一場有記憶點的鄉村游,關鍵在于賦予景點故事性與場景性。
這一想法與如皋當前運營鄉村游的模式不謀而合。蝸牛藝術營地依托如皋天然的鄉村資源優勢,結合當地的花木、非遺特色,策劃了多項手工課程研學活動,還通過“露營+”搭建城鄉互動平臺,策劃農產品市集、鄉村藝術節等活動,既能夠讓游客體驗鄉村慢生活,又為城市提供深度鄉土連接,讓都市家庭在“遛娃”中讀懂鄉土文化。
特色帳篷區內,天幕帳篷寬敞通透,親友圍坐一起談笑風生;野奢天幕區里,桌椅擺放整齊,咖啡香與茶香交織……據統計,“五一”假期,蝸牛藝術營地不僅延長了開放時間,晚間還邀請了樂隊駐唱,每天吸引、接待游客近千人,帶動周邊村民就業100余人,逐步構建起“營地引流—村民就業—集體增收”的良性循環。
“不想太擁擠”“找個不太遠的地方放松心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游客開始挖掘“小眾寶藏”鄉村。
從機車主題的咖啡館香氣到藍印花布坊的非遺傳承,立足“文化”和“體驗”,通州也正逐步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對話、文化與生態交融”的鄉村旅游新格局。
“五一”期間,在通州區石港鎮,一家機車主題咖啡館的“爆改”故事同樣精彩:白天,這里是機車、咖啡愛好者的打卡地;入夜,通州區文工團歌手的駐唱讓小院秒變Livehouse(音樂展演空間)。咖啡館負責人劉李彬介紹:“假期我們賣出400多杯特調飲品,70%顧客是返鄉青年和親子客群。”
當城市與鄉村的邊界逐漸消融,“反向旅游”早已超越簡單的地理位移。“下個假期,我們咖啡館的戶外燒烤區、親子帳篷區將上線,讓游客每次來都有新驚喜。”劉李彬說。
強化游客體驗
從“觀光式”轉入“沉浸式”
“不到1小時,小桶就裝得滿滿當當,太有成就感了!”蘇州游客劉博文欣喜地說。“五一”期間,海安市白甸鎮官垛村的西泊旅游集聚區,三五游客悠閑地坐在小板凳上,隨著餌料的投入和釣竿的抬起,一只只龍蝦相繼出塘,現場不時傳來歡呼聲。
垂釣園旁,精心設置的龍蝦魚湯特色體驗區同樣聚滿人氣。兩口直徑約一米的大鍋架在農家土灶上,鍋內翻滾著剛釣上來的鮮魚,奶白濃湯免費品嘗,鄉土煙火氣直抵人心。
體驗游覽的沉浸感,不僅在于場景營造,更在于“可帶走”的記憶。在特色農產品展銷區域,菜籽油在陽光下閃著金光,紅彤彤的小番茄圓潤透亮,焦屑的香氣勾起老一輩的回憶,不少游客爭相挑選采買。
“今年首次嘗試利用西泊旅游集聚區的優質資源,開辟特色游覽區域,沒想到人氣這么旺!”官垛村黨總支書記張承武難掩喜悅之情,“不僅迎來了1000多名游客,還帶動了農產品銷售。”
若說白甸的“漁趣”是江南水鄉的婉約,那么海門區余東鎮富民村、啟勇村、新富村三村聯辦的“‘傣’住夏天 嗨在富民”主題活動,則以潑水節的狂歡點燃了民族交融的火把。
5月1日午后,富民村民族文化活動區秒變“水世界”: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村民與游客們手持水盆,在水花飛濺中傳遞祝福。夜幕降臨,篝火晚會更是將氣氛推向高潮,火光映照下,村民與游客手拉手跳起民族集體舞。“這是最特別的‘反向旅游’,不用擠景區,在家門口就能感受‘最炫民族風’。”市民陳女士表示。
當走馬觀花式旅游逐漸退熱,鄉村游正以“沉浸式體驗”重構農文旅版圖。四面八方的游客不再是鄉村的“局外看客”,而是成為故事的“劇中主角”。
“村里有來自布依族、土家族、傣族等12個少數民族的同胞共54戶。僅1日、2日,村里就迎來了3500多位游客。”富民村黨總支書記俞新表示,希望以活動形式搭建交流平臺,讓漢族群眾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互動與交融。
“真沒想到,老家居然有品質這么好的藍莓。”5月3日一早,從無錫返鄉過節的徐慧敏帶著女兒,來到了海安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南通長江利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藍莓基地。
大棚里,一排排飽滿圓潤、如藍寶石般的藍莓果掛滿枝頭,徐慧敏和女兒手提小籃,穿梭在藍莓叢中。“這不僅是一次舌尖上的味蕾之旅,更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她說,工作人員講解了藍莓的生長過程,還耐心教女兒怎么判斷藍莓的成熟度,如何采摘不破壞果粉等。
“假期里家長帶孩子來體驗的很多,尤其是看見這么大顆的藍莓,小孩子都特別興奮。”公司技術負責人馮璽介紹,他們給游客講解了蜜蜂如何授粉、水肥管理、新型農業實現機械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等,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很多游客感慨,我國的農業一直在進步,早已不是印象中傳統農業的樣子,甚至還有家長考慮未來讓孩子選擇農學專業。”
創新消費場景
“引客下鄉”更要長久留客
旅游的風,從城市吹到了鄉村,游客從傳統的逛景點轉為親近自然,感受充滿煙火氣息的鄉村慢生活。一方面,久居城市行色匆匆的都市人,選擇在節假日攜三五好友到田野鄉間,遠離喧囂盡享自然風光;另一方面,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帶來助益。
“南通休閑農業已基本形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全面鋪開的格局。”南通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錢允輝介紹,截至目前,南通共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582個,其中培育了45家全國(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園區);擁有6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6個江蘇省休閑農業精品村,并成功創建了1個休閑農業精品區和1個休閑農業重點縣。去年,全市休閑農業接待游客3019.95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9.66億元。
發展鄉村旅游,是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引客下鄉”更要長久留客。如何創造更多“看頭”引客,用更多體驗留客,是鄉村游得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今年南通市委“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建設。聚焦沿江、沿海、城郊休閑農業核心發展帶,做好“鄉產、鄉食、鄉宿、鄉游”文章,創響“鄉悅四季 通韻濃情”休閑農業品牌。
“鄉村旅游的核心魅力在于‘土味’,即原生態的鄉土文化。”南通市委黨校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何春紅認為,南通要在深入挖掘江海特色文化符號的基礎上,注重集聚吸收中國農耕文化精髓,進一步盤活各類文化資源,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發展,實現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的整體協同。要在保留鄉土文化核心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表達、互動體驗和現代傳播手段,將其轉化為符合當代審美與消費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沉浸式體驗場景,讓傳統農耕文化可觸可感,更具吸引力。
“提供多元化、精品化、個性化的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途徑。”南通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余建華建議,針對南通鄉村建設和旅游發展存在的短板問題,政府部門應在強化用地保障、投融資機制、人才引進等要素保障上適度傾斜,構建“財政+金融+社會化”投入機制,探索“集體+農民+市場化”運營模式,營造和美鄉村建設旅游基地創建氛圍,鼓勵與支持示范村整合資源,開發新業態打造成文旅基地。
作者:盧兆欣 王穎 陸薇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