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不夠吃,誰也沒法救我們。”這是已故院士袁隆平生前振聾發聵的警告。
然而,當“哐哐”作響的挖掘機挖開湖南、江西等地永久基本農田片片沃土,填埋巨量建筑垃圾并覆土遮蓋時,此舉不僅在國人最敏感的耕地保護痛點上再次撕開傷口,還挑戰著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生存底線。
眾所周知,永久基本農田是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確定不得占用的、具有較高或潛在生產能力的農用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糧食安全作為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的重點內容,強調全方位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要始終不懈地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令人揪心的是,國家發布的權威信息表明,一些地區仍在屢屢“頂風作案”;當18億畝耕地紅線與地方發展沖動“狹路相逢”,急功近利者正用挖掘機挖掉中國人的飯碗根。而垃圾堆覆土“敷衍式整改”,應付的則是“天眼”監測。專家痛批:這不僅是耕地危機,還是對代際公平的掠奪。
從寧夏銀川300畝農田變垃圾場,到今日湖南、江西的亂象,類似事件多年未絕。背后折射出的,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深層矛盾:城鎮化加速帶來巨量垃圾,而處理手段卻簡單粗暴。
農田保護為何難以跳出“治亂循環”?個中原因,人們掰著手指頭能說出很多。
《管子》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被侵占的永久基本農田,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底線,更是精神和物質文明的根基。事實上,耕地保護與城市擴張的博弈從未停止;城鎮化進程難離土地供給,但犧牲基本農田卻是在用當下的GDP透支未來的民族生存權。
中國科學院一位農業專家指出:“培育1厘米耕作層需要200年時間,而摧毀它只需要一臺推土機工作半天。”為此,有公職人員曾經長嘆:“每年下達的耕地指標,就像考試及格線,總有人變著法子想搞‘彈性達標’。這在個別地區,彼此已經心照不宣。”大實話背后,暴露出的是監管鏈條上的“致命漏洞”。
說千道萬,解決根本性問題的“鑰匙”,關鍵在于糾正“不帶電”的監管,讓耕地紅線真正“帶電”。
具體操作上,可將“零容忍”執法和科學治理相結合,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和地面人員巡查“技防+人防”來“穿透式監管”,私下非法填埋和“覆土遮羞”式整改,必無藏身之地。可構建長三角、中部省份垃圾轉運聯控機制,在跨區域協同基礎上嚴堵“以鄰為壑”漏洞,同時,借助自然資源部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臺舉報和第三方檢測機構力量,賦能社會公眾監督,打贏既有“顯微鏡”又有“手術刀”的耕地紅線保衛戰。
“耕地紅線不能踩,良田惠及千萬代。”
當袁隆平的警告PK“不帶電”的監管,人們希望看到警鐘不僅長鳴在每個地方決策者的耳畔,還化為用“長牙齒”的硬措施來捍衛國法的雷霆之威。
文/江東客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