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通啟東聚焦“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以學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0788.96萬元,其中:5個鎮級強村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0.78萬元;啟東市農業電子商務年銷售額7.9億元,同比增長3%。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淘金”
“過去各村單打獨斗,資源分散,現在通過強村公司集中力量辦大事,效益比以前增長了許多。”高新區(近海鎮)副鎮長楊玲燕介紹。
今年3月,隨著高新區智創園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由該鎮20個村集體抱團成立的強村公司交出了一份鄉村振興的“綠色答卷”,不僅實現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更通過“村村聯建、利益共享”的創新模式,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可持續動力。
數據顯示,項目投運后便實現收益,項目25年的運行周期,將為20個村集體帶來長期穩定的“陽光收益”。
2023年9月,高新區(近海鎮)決定成立鎮級強村公司,通過開發光伏發電、綠化養護等產業,破解單個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單一的難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同時,高新區(近海鎮)還積極探索“村集體+企業”的合作路徑,目前正與相關企業洽談組建強村惠民生活館,打造惠民生活館展廳、倉儲和網銷直播基地等,為啟東市鄉村振興提供“資源整合+產業升級”的可復制經驗。
“舌尖經濟”烹出致富味
每當華燈初上時,位于華山路的海鮮美食街就變得熱鬧非凡,道路兩側的餐飲店鋪內飄出的鮮香交織成獨特的市井煙火氣。
在這條街上,海鮮大排檔一字排開,這里成了游客們尋覓美食的樂園。華山路海鮮美食街以海鮮餐飲類、燒烤餐飲類、家常菜餐飲類為主,打造以夜排檔為主要特色的餐飲服務品牌。“我們是從上海過來的,節假日經常過來這邊吃海鮮,不僅新鮮,味道還好。”游客鄭女士評價道。
這條由匯龍村集體投資興建、全長300米的美食街區,通過五年匠心運營,不僅成為啟東夜經濟的“金字招牌”,更每年為村集體貢獻250萬元左右的租金收益,帶動周邊50余名村民就業。“工作離家近,還能照顧家里老人,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對于在華山路大排檔上班的匯龍村村民王大姐來說,幸福是具象的,既能照顧家里,又能賺錢。
“網絡經濟+”助農新模式
手機變身“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在呂四港鎮范龍村的黃桃基地,村黨總支書記施丹萍正對著鏡頭熱情推介:“咱們的范龍黃桃皮薄肉厚,下單現摘現發。”
在呂四港鎮范龍村,黃桃種植面積已占全村總耕地面積的34%,為破解銷售難題,村黨總支創新搭建電商直播平臺、創辦“范龍黃桃節”,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網絡助農,干部示范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共同致富”新模式。“第一次直播手都在抖,現在咱也成了專業帶貨主播了。”施丹萍笑著說。通過“線上銷售+果園直采”的模式,每年可有效利用村剩余勞動力一萬多人次,人均增收六千元,為村集體和農民開辟出一條“云端致富”新路徑。
近年來,合作鎮曹家鎮村也不斷嘗試探索,拓寬農產品銷售新渠道。2023年,成立南通合禾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緊扣“黨支部+農文旅+電商”產業發展模式,幫助老百姓銷售農產品,2024年銷售額超40萬元,村集體盈利10%。今年,“合禾文化旅游”啟動“新農活”網絡計劃,提升合作鎮農產品在網絡新賽道上的精準定位,實現農產品銷售躍升。“我們要讓優質農產品走出去,帶動老百姓增收。”合作鎮副鎮長董賢能說。
無論是抱團開發特色產業、“舌尖經濟”帶動發展,還是推廣“網絡經濟+”助農新模式,這些生動實踐印證了鄉村振興關鍵在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站在新起點,承載著萬千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南通啟東的每個村莊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振興密碼。
作者:宋佳琳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