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創新正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驅動經濟發展,而創新的源泉來自對人類潛在需求的洞察。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各種突破性的發明創造,都是通過敏銳的洞察和大膽的實驗創造出來的。當代的學校教育卻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囿于標準答案和教師權威,這會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育的使命在于傳遞知識,更在于點燃學生心中的創造力與潛能,幫助他們發現自我、探索世界。如何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發現性”能力,讓他們快樂地學習,實現其人生價值并為社會做貢獻?這是社會、家庭、學校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前,許多教育體系過于強調考試成績和標準答案,學生太多的精力用于尋找“正確答案”,而非用于發現問題、提出新問題或探索未知。這種“標準化”思維讓學生的創造力受到限制,最終導致產業缺乏開創性,不能產生突破性成果,并且在長期追求“正確答案”的過程中,過度消耗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教育的真正使命應是培養學生的“發現性”思維,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通過學習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潛能。過度指向考試成績的教育體系往往讓學生感到壓力重重,學習的樂趣被消磨殆盡。為了培養勇敢無畏探索未知領域的能力,教育思維需要改變。
人工智能的出現為發現性教育打開了新空間。通過大量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人工智能可以識別他們的興趣、優勢和薄弱點,為優勢發揮提供方向和空間,為學習進程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獨特需求,為未來的創新發展奠定基礎。學校、老師、家庭、政府、社會都要積極努力迎接這種“非標準化”教育的轉變。
個性化的發現性教育是激發學生特長的關鍵。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興趣和天賦,要求他們在所有學科,甚至某一學科達到“完美”既不現實,也會提升學校教育的“痛苦度”。教育應幫助學生發現并發展自己的優勢。學校可以通過提供選修課程、興趣小組或跨學科項目,讓學生在感興趣的領域深入探索,這樣的探索會帶來滿足感、成就感和學習的幸福感。這種發現性的個性化教育可以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得到實現。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老師往往被塑造成“全知全能”的形象,仿佛學識和道德都無可挑剔,通過維護權威來控制課堂和學生的思維。這種形象塑造了老師在學生心中無上的地位,使學生誤以為老師是自己學業的天花板。事實上,老師不僅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有所建樹,在其專業領域也可能存在欠缺。他們的教育思路固然可以解決問題,但可能并不是唯一合理的答案。接納學生的不同,認知自己的局限在人工智能技術大行其道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也強調,教師的真實性和共情能夠營造支持成長的學習環境。當學生在自由討論和平等交流的課堂中感受到教師的開放和接納,會更愿意嘗試、探索,甚至坦然面對挫折和失敗。老師不是學識的天花板,而是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階梯。
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在當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變化的時代,知識的“保質期”越來越短,學生需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靈活的思維。學校教育應為學生未來的職業和人生發展預留“接口”,即培養那些基本的核心能力,如批判性思維、整合資源的能力和學習能力。這些能力就像計算機中的接口,能夠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和場景中無縫銜接。知識與能力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例關聯。曾擔任耶魯大學校長的理查德·萊文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同樣,如果一個學生接受了多年的學校教育,卻不能找到一份職業,這也是教育的失敗。這很好地論述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教育失敗很重要的一個表現是過早鎖定了學生的專業,從而鎖定了其人生;而接口的架設為學生打開多元的可能。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打開多種“接口”,通過模擬職業場景或提供虛擬實踐機會,讓學生體驗不同職業的工作環境,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可能的方向。當然,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推廣技術的同時,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關注數據隱私和算法偏見,確保學生的個人信息得到保護。
教育的未來在于從標準化走向發現性和個性化。通過打破教師的“全知全能”形象,營造容納挫折的文化,激發學生特長,教育可以真正成為點燃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火種。在技術爆炸的背景下,教師尤其需要從權威者轉變為引導者,與學生共同成長;學校需要從知識灌輸的場所轉型為支持探索和實踐的空間,讓學生不僅能在學習中找到快樂,還能通過自己的技能和智慧為社會做出獨特貢獻,感受到人生的快樂。這樣的教育符合使人成為“人”的目的,也符合大眾對于和諧文明社會的期望。這不僅是學生的成長之路,也是產業創新和社會進步的基石。盡管個性化教育面臨資源與觀念的挑戰,通過教師反思自己的職業行為、政策支持與社會協作,這一愿景終將實現。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