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0位轉盤式擠奶機一鍵啟動,一頭頭奶牛依次走上機器,開始了每天三次的自動化擠奶。不到兩個小時,擠奶工就完成了800多頭奶牛的擠奶工作。
41年前,江蘇南通海安市胡集街道向陽奶牛場還只是個擁有34頭奶牛的小型養殖場;如今,它通過智慧手段,實現了奶牛養殖從飼喂、保健、繁育到產奶全程信息化管控,成為農業農村部標準化養殖示范場、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伊利集團高品質貨源基地,養奶牛從“汗水活”變成了“科技活”。
兩代擠奶接力
傳統牛棚變數字牧場
從奶牛棚到超市牛奶貨架的距離有多遠?
5月23日下午2點,向陽奶牛場的銀色智能轉盤擠奶臺緩緩轉動,50頭荷斯坦奶牛如訓練有素的士兵列隊、“上崗”。藥浴、驗奶、套杯……隨著4枚機械吸盤精準吸附,乳白“瀑布”順著食品級管道潺潺流淌,匯入恒溫無菌儲奶倉。
下午5點不到,這批新鮮收集的27噸鮮奶就經由冷鏈專車送抵伊利集團蘇州鮮奶基地,滋養長三角的千萬家庭。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穩定基礎產能。”“推動家庭牧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奶業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推動落實滅菌乳不允許添加復原乳國家標準,促進國產生鮮乳消費。”向陽奶牛場恰是這一背景下發展畜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生動縮影:搭乘數字農業的東風,全力打造智慧奶牛養殖應用場景。
20世紀80年代,從父輩養的第一頭奶牛開始,向陽奶牛場負責人陳向陽與奶牛產業的故事,便開始了漫長的書寫。
“我父親那時候養奶牛全靠手擠,后來有了小推車省力不少,但是他做夢都不敢想,如今科技竟這么發達。”從父輩所在的海安向陽奶牛二廠的青瓦房起步,到2009年牽手伊利集團、打造標準化車間,再到2021年引進全球領先的50位智能轉盤擠奶系統,40多年的時間,在陳向陽的記憶里,奶牛養殖已經歷了多個截然不同的場景:
人工擠奶時代,工人每天彎腰7小時只能擠奶10頭牛;2016年并列式擠奶臺的加入讓效率翻倍;2021年,向陽奶牛場引進50位的智能轉盤式擠奶廳,借助計算機設備,奶牛的身份信息及牛奶流量、總量應有盡有。如今,一人一機即可完成百頭奶牛的奶源采集。“我們奶牛場有3個儲奶池,容量60噸,產奶高峰的時候一天可以全裝滿。”陳向陽說。
如今,向陽奶牛場坐擁240畝現代化養殖基地,現存欄奶牛1600余頭,其中泌乳牛占比超50%。場區采用精細化管理模式,實現單頭奶牛日均產奶量40公斤,年單產超13噸。
耳釘頸圈識牛
奶牛過上“云端生活”
高速旋轉的風扇、自動開啟的水霧噴淋……進入成母牛生活區,空氣全然沒有印象里傳統養殖場的糞污氣味。放眼望去,不僅每頭奶牛都有專屬格子間“床位”,牛糞也有機器定時處理。
原來,陳向陽在頂棚安裝了環境控制系統,不僅可自動調節棚舍溫度,還能根據氣候調節通風環境、光線強弱,為奶牛生長提供了舒適便利愜意的飼養環境。
“現在給奶牛看病,先查健康檔案。”陳向陽輕點平板,編號為“220172”的奶牛產奶曲線、運動軌跡躍然屏上。近年來,向陽奶牛場圍繞“科學養殖、提質增效”,應用自動化設備和數字化管理系統,讓牧場實現環境調控、繁殖管理、疫病預警的全流程智能化。
“這個項圈作用大著呢,不僅能識別奶牛‘身份’、管理奶牛體重,還能聽取奶牛的‘訴求’……”陳向陽指著奶牛脖子上的感應智能項圈介紹,奶牛自出生之日起,便佩戴有身份識別號的電子“耳釘”,可監測采食次數和奶量;泌乳牛還佩戴“智能項圈”,實現智能飼喂、發情監測、環境監控、數據歸類分析等全方位管控。
“電子脖環的工作原理就類似智能手環,可以精準捕捉牛的活動量、頭部動作、采食頻率等數據,并進行自動分析和上傳。”智能耳標與項圈協同組成的“電子管家”,可以實時監測奶牛的反芻量、睡眠質量,連發情周期都逃不過大數據的“火眼金睛”。
以奶牛配種為例,傳統牧場通常采用人工標記法,飼養員需要每天進棚依次查看,并依靠經驗判斷奶牛是否發情。2個人看5000頭牛,大概就得花費6個小時,還可能出現誤判。如今,僅需一枚智能脖環監測,即可實現“精準定位”。
牛糞循環生金
奶牛棚外的綠色經濟
晨光初綻,村民李永民(化名)已在智能飼喂系統前忙碌起來:攪拌、投料、清污……從以前的四處打零工到如今在家門口就業,“土地流轉能收租金、在奶牛場務工能掙工資,日子踏實!”李永民難掩內心歡喜。
在向陽奶牛場的生態循環圖譜上,像這樣的獲得感正沿著產業鏈不斷延伸。
面對養殖初期的畜禽糞污處理難題,陳向陽敏銳捕捉到“變廢為寶”的突破口:“如果能將牛糞變廢為寶,不僅能為奶牛場增加效益,又能為農田提供肥料,豈不是一舉多得。”
于是,技術革新讓傳統難題成為增長點。全自動刮糞機將干牛糞送入回水池,經勻漿池20天發酵后實現固液分離。產生的1000噸沼液經氧化塘處理后,通過水肥一體化管道直送田間,將日均30噸的“生態包袱”轉化為“綠色財富”。
這套“牛—沼—田”循環體系,不僅大大解決了污染和堆積難題,更催生出“一地生多金”的共贏模式。僅沼液還田一項,每年就為周邊農戶免費提供2萬噸有機肥,帶動1000余戶增收,1400畝流轉土地實現“零污染”種植。
近年來,陳向陽還瞄準市場需求,以創新思維將產業觸角延伸至農文旅領域,走出了一條“休閑農業+旅游”的特色發展之路。游客既能參觀智能擠奶廳了解牛奶誕生記,還能帶著孩子在循環農業示范區觀察“牛糞變沃土”的生態奇跡。這種“可覽、可學、可游、可食”的沉浸式體驗,讓傳統養殖場轉型為網紅打卡地。
當現代農業插上生態與科技的翅膀,牛棚里不僅能產出優質牛奶,更能孕育出鄉村振興的“白色浪潮”。向陽奶牛場因地制宜打造出集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生態循環示范于一體的多元化現代農業綜合體,真正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產業鏈。
作者:王穎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