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來,溝、渠、涵、閘、站等設施都配套了,各種大型農機可以直接開到田頭。”7月2日,江蘇南通海安開發區品建村季和農場負責人、“90后”新農人劉林向記者展示,他在手機上打開“數字農場管家”小程序,點擊“我的農場”,水稻的生長進程、預計收獲時間等信息立刻顯示出來。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南通重點回答了“錢從哪里來、農田怎么建、建后如何管”這關鍵三問,探索出一條具有南通特色的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路徑。
錢從哪里來:創新機制促進要素流動
“這里是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再往前是稻米加工車間、烘干中心和保鮮庫,覆蓋了耕種管收加工收儲等各環節。”在通州區十總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附近,該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喻曉康邊走邊介紹,這一切都得益于市里的財政資金支持。
高標準農田要想建得好,需要大筆資金支撐。“我市站位保障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創新提出‘農村出資源、城市出資金’模式,構建市級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蓄水池’和市域內交易機制,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生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在全市調劑使用,所得資金反哺農業農村發展,從而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南通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軍介紹,2016年起,南通新建類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為2500元/畝,2022年提高至4000元/畝,高出省定標準1000元/畝。2016年至今,全市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20.92億元,其中省級以上資金63.84億元、市級資金1.19億元、縣級以下資金55.89億元,形成多層多元投入格局。
南通充分挖掘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資源,通過連片治理、平整土地、方正化田塊等途徑實現耕地資源合理溢出,新增占補平衡面積1%—2%。近年來,全市共調劑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近3萬畝,調劑標準提高至每畝28萬元,累計撥付資金40多億元,其中30億元直接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投資標準逐步提高至3000—4000元/畝,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農田怎么建:系統推進提升建設成效
“你們看,現在農田都是整塊連片的,機器好下田,也方便灌溉排水,最重要的,我們土地的流轉收益實實在在增加了。”站在新平整完成的高標準農田邊,如東縣城中街道八總村10組村民石玉林豎起了大拇指。
在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中,石玉林主動將自家確權的5.65畝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并擔任群眾監督員,全程參與項目建設監督工作。項目實施時,他重點對土地平整、泵站建設、溝渠修建及土壤改良等關鍵環節進行監督,對施工過程中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反饋、推動整改。“這樣真正為民的好事,我們舉雙手贊成。”
高標準農田怎么建?南通堅持系統謀劃、整體實施,構建全流程工作推進機制。
示范引領建——出臺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啟動實施“十百千”工程,在三年內打造10個萬畝方、100個千畝方、1000個百畝方,由市級財政對每個萬畝方獎補800萬元、千畝方獎補50萬元。
部門合力建——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農業農村、資規、水利等部門,扎口負責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竣工驗收,改變農田建設多頭管格局。在全省率先探索“先規劃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模式,構建“先建后補”機制,統籌建設工期與種植時令,既做到“不誤農時、早辦快辦”,又實現“當年建成、當年收益”。
群眾參與建——及時召開村民議事會了解農民需求,聘請老黨員、老干部參與規劃和建設監管,邀請村民代表、種植大戶參與工程驗收,真正把高標準農田建成為民工程、民心工程。
建后如何管:共抓共管推動常態長效
“以前自己種地,水費、管理費加起來一畝要80—90元,現在交給專業團隊,每畝只要50元,成本降了,效率還更高!”通州區十總鎮愛民村村民周錦山指著遠處正在檢修灌溉設備的管護人員笑著說。土地流轉后,他多了個新身份——村集體雇用的農田管護員,每逢農忙時節負責巡渠灌水,每畝地還能獲得5—6元的管護收入。
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做好建后管護是確保工程設施長期發揮效益的關鍵。
為破解“重建輕管”難題,南通出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辦法》,健全“縣負總責、鄉鎮落實、村為主體,所有者管護、受益者參與”的管護機制,縣、鎮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元/畝的專項資金用于建后管護,為農田設施裝上“長效保險”。
南通市人大常委會將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列入地方立法調研,為長效管護提供法治保障。因地制宜探索村集體統一管護、農民用水協會專業管護、保險公司市場管護等多元管護模式,強化“誰受益、誰管護”導向,將農田設施管護列為土地流轉負面清單,確保有人管、有錢管、管到位,從源頭杜絕“建而不管”的漏洞。
這種“以管促養”的實踐正在南通各地開花結果:海門區悅來鎮試點“保險+管護”模式,引入保險公司作為第三方托管方,每年提取實際維修支出的15%作為服務費,剩余資金滾存至管護專項賬戶,既降低財政壓力,又培育了專業巡查隊伍;海安市城東鎮針對技術門檻較高的水閘、泵站等設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整體移交農民用水協會,由其負責6500畝示范區的設備調試等工作。
作者:盧兆欣 王穎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