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獸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正熱展
從上到下:牛首、虎首、猴首、豬首。記者徐培欽 顧欣 楊鎮(zhèn)瀟
“國寶歸鴻 聚首江海”圓明園獸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正在南通美術館熱展。據(jù)悉,展覽自3月7日開展以來,吸引了來自市內(nèi)外的近5萬名觀眾前來觀展,相關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銷售總額超50萬元。
本次展覽匯集了64件(組)從海外回流的青銅器、10尊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以及7尊獸首。其中,圓明園獸首展區(qū)作為展覽的最大看點,陳列有牛首、虎首、猴首、豬首4尊文物原件,馬首、兔首、鼠首3尊仿制件,讓觀眾在近距離欣賞中國古代藝術瑰寶的同時,感受歷史文化的深厚魅力。
歷史重現(xiàn)眼前
共話文明傳承
走進展廳,柔和的紅黃配色盡顯傳統(tǒng)中式韻味,營造出古代宮廷風范。人人置身其中,親近文物,與歷史對話,與文明交流,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與技藝。
展覽共設四個展廳——“吉金春秋”展廳重點展示了由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商、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包括神面卣(yǒu)、遂公盨(xǔ)、立兔形典尊、倗季鳳鳥尊等國家一級文物;“妙相重光”展廳展出了一批山東青州北朝佛像,其中北魏貼金彩繪佛三尊造像為國家一級文物;“山光浮流”展廳則呈現(xiàn)了一場光影視覺盛宴,將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盛景生動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盛世回歸”展廳即是整個展覽的核心與靈魂,以獸首本身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為明線,以文物流失和回歸的歷史背景和價值為暗線,呈現(xiàn)中華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并向觀眾展現(xiàn)中國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北京市海淀區(qū)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王猛表示,開辦這一展覽不僅是想通過回流文物講述其背后的故事,更是為了拉近公眾與歷史的距離,實現(xiàn)文明共享,以文化傳承煥發(fā)民族自信,以文明共享育化城市精神。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欣賞圓明園獸首真品,跟在電視里看到的感受完全不一樣,特別是真品身上的暗紋、毛發(fā)都清晰可見,體現(xiàn)出精湛的制作工藝。”來自常熟的游客王耀東說。
市民蔡擁軍觀后同樣有感而發(fā):“十分震撼,十分珍貴。我之前去圓明園看過,既能夠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讓人不禁回望起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而這次展覽就通過另一種方式將曾經(jīng)的輝煌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讓后人在遇見、傳承和弘揚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同時,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處處皆可打卡
邂逅隱藏彩蛋
為了滿足觀眾的觀展需求,本次展覽特別設置了智能講解和人工講解服務,帶領大家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幸運的觀眾還將得到策展人的親自導賞。
“很多觀眾是專門為了獸首而來,但我想說,這次展出的青銅器的歷史價值、佛像的藝術價值也非常高,值得細細觀賞。”上海禎彬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策展人邵嚴律介紹道。西周青銅器“遂公盨”便是青銅器中的“重器”。據(jù)了解,該文物是距今約2900年的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雖其貌不揚,但它內(nèi)底所鑄98字銘文,記述了“大禹治水”與“為政以德”等內(nèi)容,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獻記錄,極大推動了中國古史研究。
此外,貼金彩繪佛三尊造像作為佛像展廳的“重頭戲”,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中間居中為主佛,左右兩側(cè)各站一尊佛,呈現(xiàn)出對稱美學;歷經(jīng)千年滄桑,佛像身上還保留著原來鮮艷的彩繪和貼金,這也是極為罕見的。“其實在它的背后還雕刻有幾十位供養(yǎng)人的形象,他們不僅是佛教雕塑藝術的一部分,更是佛教信仰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跟隨邵嚴律的指引,記者還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意為之”且不容忽視的細節(jié)。在游覽青銅器時,不少觀眾一定注意到了生僻字的存在,尤其以青銅器“工wú大zǔ矛”為例。“中間這兩個生僻字出自器物銘文,字典里也查不到,所以,我們只能采取畫字的方式使整體看起來更規(guī)整、清楚。”除了畫字外,展板上的器物圖、“妙相重光”的入口背景圖以及“會動的”圓明園歷史和自然風光都是手繪而成,凝聚著幕后工作者對傳統(tǒng)的致敬、對展覽主題的理解。
展覽設計的過程也是在傳統(tǒng)中創(chuàng)新的過程。該展便運用色彩、構圖、多媒體技術,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人的需求緊密相連,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別出心裁的打卡點,解鎖看展新姿勢。“其中,佛像展內(nèi)投影在地面的蓮花圖案可供觀眾盤腿坐下,打卡身后的點狀佛像。第三個展廳,所謂‘過渡廳’,我們用光影效果放大了圓明園《四十景圖》,希望大家能夠在此多停留片刻。”邵嚴律補充說。
探索可持續(xù)發(fā)展
增強城市引力
除了展覽策展人之外,邵嚴律還有一重身份,就是南通人,包括展覽的承辦方之一上海禎彬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茆小峰、沈樂都與南通有著不解之緣。其與本地主辦單位的惺惺相惜,促成了這次展覽順利在通落地。
“南通美術館作為南通嶄新的文化地標,藝術氛圍濃厚,而且它的硬件設備,包括恒溫恒濕系統(tǒng)、燈光等非常現(xiàn)代化。綜合我們之前的辦展經(jīng)驗,這里的設施條件絕對是國內(nèi)一流了。所以對于這次展覽的呈現(xiàn)效果,我非常滿意;再加上南通政府部門、美術館的大力支持,所有事情都得以高效完成。”邵嚴律由衷表示。
去年,圓明園獸首特展先后在徐州博物館、澳門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躍躍欲試之際,南通美術館得知上海禎彬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正與保利藝術博物館洽談獸首展巡展相關事宜,便主動向其拋出“橄欖枝”,竭力引進這一頂流大展。“南通美術館自建成開放以來,一直在探索‘學術研究+文化消費’的運營新路徑,希望通過一些高質(zhì)量展覽項目的舉辦,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雙贏。”南通文化藝術中心展覽運營部部長任明星介紹道,整個展陳規(guī)劃過程中,我們充分尊重保利藝術博物館的專家建議,并結(jié)合南通美術館的運營實際,以最具誠意的方式力求為觀眾呈現(xiàn)一場獨特的藝術感官體驗。
展覽期間,以圓明園獸首為主題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印章及社教活動,將那些深藏于文物背后的歷史信息以更生動的方式傳遞給廣大觀眾,多層次滿足公眾文化需求。
事實上,展覽的成功舉辦對南通美術館和南通觀眾而言,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這次展覽是南通美術館展覽收費的首次嘗試,當然,收費是我們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運營模式,將更多更好的展覽帶到南通,讓南通乃至周邊的觀眾能夠不用舟車勞頓就可以看到那些曾經(jīng)只存在于書本或媒體報道里的珍貴藝術品。”任明星告訴記者,在這次展覽得到良好反響的基礎上,后期,南通美術館還將嘗試與更多機構的合作可能性,以期讓南通觀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古今中外的文化藝術瑰寶。
本報記者楊鎮(zhèn)瀟
本報實習生劉明君 周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