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能喝、能玩,更能治未病
炎炎夏日,一股“國潮養生”風正在通城年輕群體中興起。三伏貼、八段錦、艾灸推拿,中藥茶飲、中藥咖啡、中藥香囊,就連超市貨架上紅豆薏米等“中式養生水”也占據C位。中醫藥何以能俘獲年輕人的心?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中藥茶飲受年輕人青睞
在盒馬鮮生復悅里店,記者觀察到,五汁飲、暑清元氣水、紅豆薏米水等“輕養生水”占據了超市最顯眼的兩個貨架,位置緊臨結賬區。
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養生水最近賣得特別好”,因此門店特意開辟這兩個黃金區位,集中陳列近期熱銷品類。不僅如此,在常規零食水飲區,“輕養生水”同樣擁有一席之地,陳皮山楂水、輕養水、五指毛桃玄米水等飲品琳瑯滿目,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挑選。在一家幼兒園工作的周老師就是其中一員。談及飲用感受,她坦言:“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喝了之后確實感覺身體沒那么笨重了,輕盈了不少。”
9日下午,記者走進南通本土養生茶飲品牌“茯靈記”中南CBD大有境店,古色古香的裝修風格中彌漫著淡淡草藥香,再一細看,墻壁上陳列的烏梅、陳皮等藥材清晰可見。店長向記者介紹:“大部分顧客是25~35歲的年輕白領,我們的飲品遵循‘藥食同源’理念,把可食用藥材變成日常茶飲。”
面對中藥苦澀的刻板印象,她指著菜單上的明星產品解釋:“人參、紫蘇這些藥材本就適口,對味道重的藥材則通過配比調和——比如用甘草平衡酸度,讓傳統方子喝出現代感。”
正在點單的小李是附近寫字樓的上班族,也是店里的常客。“工作壓力大,下午必須靠飲品續命。這種零添加的草本茶比奶茶健康,還解乏,而且口味和自己燉的一樣地道!”小李晃了晃手中浮著整根人參的飲品,笑道,“這是人參熬夜水,加班時的補氣回血神器。喝完還能把人參帶回家燉雞湯,一點都不浪費。”
提及養生習慣,她興奮起來:“我每次加班后必去推拿店刮痧!用牛角板刮過后頸的時候,感覺渾身的疲憊也往外散了,刮完渾身舒爽!”
線上線下各有吸睛產品
在B站平臺,一條帶呼吸法口令版八段錦教學視頻播放量突破6000萬次,工作日上午10點仍有超1000人同時在線跟練,可謂“云端集體晨練”。網友驚嘆:“太神奇了!明明看著像是不費力氣的一些溫和動作,但跟練下來,已經出了一身汗。”
在淘寶上,五花八門、品種繁多的諸多養生飲品也受到不少年輕人的歡迎。“紅棗桂圓枸杞玫瑰花茶人參當歸女生補氣養血調理養生茶包女人花茶”,優惠前的售價為34.8元,券后的優惠價為19.84元,該飲品受到不少年輕女性歡迎,已售數量達“8萬+”。在網上留言的消費者反映:“獨立包裝干凈衛生,味道還可以,茶色是紅色的,喝久了氣色確實好多了,還不會上火。”“大棗、桂圓、人參,一看就挺滋補的,一開始喝不習慣,慢慢品后覺得還不錯,還有點甜。”
另一款網上售賣的“纖飲悅草本固源茶麻仁當歸茶”被賣家標明為“微商網紅”“直播同款盒裝”,多人評價“口感味道好”,回頭客和加購的人數不少,優惠價“僅售54元”。
在市中醫院門診大廳,市民可以現場品嘗各種代茶飲,在舌尖上體味各種中藥茶飲的妙處,切身體會它們的不同功效。
然而,當古老而神奇的藥食同源中藥遇上新時代新需求的咖啡,又會碰撞出怎樣奇妙的火花?南通四院近日給出令人驚喜的答案:4款新中式養生咖啡令人耳目一新。這些養生咖啡以陳皮、桑葚、龍眼、玫瑰等作為主材,每一款都獨具匠心。以陳皮咖啡為例,選用優質陳皮、茉莉等,搭配低濃度的醇香咖啡,入口時,陳皮特有的清新藥香率先在舌尖散開,微微的苦澀中帶著一絲暖意,隨后,咖啡的醇厚回甘接踵而至。這款還有提神醒腦的作用。
養生因人而異不可盲從
《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年輕人正成為養生消費的主力軍,18歲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占健康養生消費人群的83.7%,其中超過七成的消費者更愿意為中醫養生買單。
八段錦、三伏貼、艾灸推拿,“冬病夏治”悄然成為一種潮流,中藥茶飲、中藥咖啡、中藥香囊,“萬物皆可配中藥”不經意間成為一種時尚。針對這股“國潮養生”熱潮,專家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作為一種中華傳統養生功法,八段錦雖對人體健康有益,但也有需要注意的禁忌。譬如,八段錦需在飯后半小時到一個小時進行鍛煉,因為空腹鍛煉容易導致頭暈、乏力等不適;但也不能在餐后立即鍛煉,因為會影響消化功能;八段錦的一些動作會對脊柱產生一定壓力,已存在脊柱損傷、椎間盤突出等癥狀的患者需謹慎選擇。”10日,我市一名養生專家告訴記者。
這名專家還介紹,“三伏貼”同樣并非人人適用,成人貼“三伏貼”一般為4至6小時,兒童貼敷不宜超過兩小時,要密切觀察皮膚反應,出現過敏立即停用。孕婦不宜使用,避免形成胎動不安、流產等嚴重后果,糖尿病患者也要慎用。至于艾灸,艾條燃燒會產生高溫,如果控制不當,可能引發皮膚燙傷,一些艾草中的揮發性物質可引起過敏反應。
“中藥茶飲、中藥咖啡、中藥香囊等是‘萬物皆可配中藥’的直接體現,作為一種新的養生賽道,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的關注,一些地方甚至還出現了中藥奶茶、中藥面包、中藥冰淇淋等,也火出了圈。但要注意的是,雖然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不同時期都有在食物和飲品中添加中藥的風潮。但事實上,中藥的針對性很強,每種食物的性質不同,每個人的體質各異,適合的配方也各不相同。商家要在專業性和適配度方面做好并不容易,同時要在健康和美味之間找到平衡也非易事。因此,中藥餐飲養生并非適合所有人,還需因人而異、慎重食用。”專家再三提示。 本報記者 周朝暉 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