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院士拍攝短視頻吸引粉絲百萬——
用大鐵鍋演示中國天眼原理、帶孩子們用塑料瓶造“火箭”沖上百米高空……近年來,越來越多科普短視頻成為網絡爆款,不少專家、教授、院士擁有百萬粉絲,高端、艱深的科學知識以通俗、有趣的面貌進入公眾視野。
科普網紅吸引百萬粉絲
手握一根塑料管,輕松地“驅趕”一束塑料絲,塑料絲神奇地飄浮起來,如同一只章魚在空中游走。這是令退休物理教師唐守平走紅網絡的一段短視頻。作為科普網紅,唐守平在抖音平臺擁有近百萬粉絲,先后發布300多個科普視頻,多條短視頻播放量達2000多萬次。
在此之前,人們對網紅的印象標簽主要為顏值漂亮、善于帶貨。而時下,不少短視頻平臺推出的科普網紅,不以貌取勝、以傳播知識為目的,也同樣吸引大量粉絲。
他們或是退休的教授、院士,或是在醫衛、自然、考古等領域頗有心得的專業人士,又或是專門從事科普教育的知識達人,粉絲量從幾十萬到數千萬不等。他們的視頻不僅點擊量高,且與網民互動熱烈,常常引來大量點贊、留言,評論區里更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刨根問底。
《2022抖音知識數據報告》顯示,抖音知識類內容呈持續增長態勢,知識類作品發布數量增長35.4%。截至2022年10月,抖音萬粉知識創作者數量超50萬,同比增長69.6%,其中科普類創作者數量增長達80.4%,認證的教授數量有近400位,涵蓋醫學、物理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
集體走紅并非偶然
清華大學教授陳昌鳳等專家認為,科普網紅集體走紅并非偶然,背后包含社會需求增加、傳播渠道更迭、內容形式創新等多重原因。
——科學素養提高、受眾群體增加。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將超過15%。隨著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群體迅速增加,在90后、00后集聚的社交媒體上,知識需求帶動一大波新流量。比如,此前一些科普網紅多角度解讀熱點話題量子糾纏,引發年輕觀眾頻頻在線催更。
——網絡教育和信息打假等需求激增。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昶表示,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青少年通過加深對非體系化知識的理解,也有效提升了線下深度學習的意愿。“為什么年輕人愛上用B站學習”的話題,一度引發熱烈討論。此外,互聯網中不乏打著科學旗號的虛假信息,一些受過嚴格學術訓練的專業人士通過鞭辟入里的講解,引導公眾去偽存真,真實了解前沿新知,因而備受歡迎。
——傳播方式提升科普效果。
陳昌鳳認為,短視頻科普走紅,部分原因在于用戶能以極低時間、空間、經濟成本學到不同類型知識。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表示,短視頻互動性強,擺脫了傳統科普的單向傳授模式,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同時,短視頻平臺可通過技術手段幫助受眾區分科普價值,精準推送給有需求的用戶,讓科普內容更易被廣泛接受。
——內容創新是核心競爭力。
科普短視頻走紅離不開精心創作的內容。許多科普作者善于捕捉社會熱點,在回應公眾關切同時提煉科學知識,創作視角也較為平民化。受訪人士表示,科普短視頻走紅與作者的個性化風格密不可分。“把科學知識巧妙融入好玩的段子里更易被人們接受。”外科醫生、科普網紅程才說。“要像聊天一樣傳播知識,講的內容要使對方產生興趣、聽得下去。”科普網紅補艾松說。
科學家承擔新時代社會責任
高質量科普有助于培育科技創新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指出,科學家要讓社會公眾更加理解和支持科學,肩負著向社會更好傳播科學知識的責任。
《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發展,大力發展線上科普。《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也明確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重點,大力開發短視頻等多種形式的科普作品,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
受訪專家表示,科普工作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之一。目前,一些科技工作者仍存在一定認識誤區,認為科普是小兒科,對參與科普活動有較多顧慮,也欠缺以通俗易懂視聽語言表達的能力。
科普“網紅”李永樂表示,應進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切實增強科普工作者的職業榮譽感,激勵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
在市場迅猛發展的同時,一些業內人士也指出,科普短視頻領域存在專業化不足、同質化嚴重、商業化過度等問題。如有科普博主發布高鐵上的蚊子為何不會被甩到車尾的短視頻,其結論被物理學專家打臉;還有科普視頻作者假冒專家販賣焦慮,甚至推銷劣質產品。
業內專家表示,科普短視頻創作、發布應建立完善審核把關機制,對于內容、形式、導向等做好審查把關。相關職能部門也應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治理偽科學亂象。
此外,有專家指出,科普短視頻作為一種知識快餐,無法取代系統化的專業學習。應更好促進線上科普與線下專業教學的有機結合,讓年輕觀眾不僅喜愛科普網紅,更因此愛上科學,進而充滿熱情投身科技創新。
據新華社南京5月3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