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新
今年以來,海安市依照“底數清單”“責任清單”“處置清單”三張清單,已處置批而未供土地657畝,盤活閑置低效用地585畝,有力保障一批省市重大項目用地需求。
工業用地是保證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無論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新興產業布局建設,都離不開工業用地的有效供給。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工業用地開發過程中,存在土地粗放利用現象,成為制約工業用地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海安市高效、科學配置資源要素,積極處置閑置和用而不足土地,通過一張張清單,扎實推進存量挖潛,“產業煥新 空間再造”行動,盤活“沉睡”土地。2020至2024年,該市4次獲評“江蘇省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模范縣(市、區)”,為全市提供了寶貴經驗。
海安全市上下依據“責任清單”解題,打出了一套完善的政策“組合拳”,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其“寸土生寸金”的轉型實踐很有意義。大量閑置、用而不足、批而未供地塊等資源被重新激活,能有效緩解區域資源要素的緊約束,提升了存量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建筑改造和功能重塑,充分挖掘資源要素的內在價值,有效改善周邊區域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提升人居空間的品質。同時又給當地集聚特色優勢產業、做優做強產業鏈提供了契機,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
讓更多的“沉睡”土地“喚醒”為好資源,要堅持需求驅動。圍繞轉型可行性,對區域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等狀況深入調查研究;對轄區內土地的開發進度、利用強度、產出效益等進行實時監測,形成動態數據庫;對低效用地企業實施精準管理,充分聽取市民、企業、專家的意見建議,通過協商收回、二次開發、轉型升級等方式,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把市場需求、產業需求、城鄉發展需求與政府意向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確定轉型方向。按照“一宗一策”的思路,編制個性化的規劃方案,使項目貼合現實狀況、符合實際需求。
堅持政策聯動。“沉睡”土地轉型涉及規劃調整、地類變更、環保約束、資金支撐等多個環節,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阻礙項目進程。不妨創新建立跨部門協同管理機制,加強自然資源、發改、環保、規劃等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土地高效利用。在項目審批環節,創新推行并聯審批、容缺受理等制度,縮短項目落地時間,提高土地利用時效性。政府部門應注重發揮引導作用,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協調相關部門作出政策調整,使其前后貫通、相互銜接,確保項目實施順暢。
堅持產業拉動。把融入區域特色優勢產業作為“沉睡”土地轉型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聚焦產業鏈,大力引進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些產業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用地的特點,能夠以較少的土地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實現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要鼓勵企業創新土地利用模式,通過廠房加層、立體開發等方式提高土地容積率,讓有限的土地承載更多的產業項目與經濟價值。另一方面,還要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及時回應企業發展需求,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以優質的營商環境確保項目快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