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儲建紅《光塵紀》攝影展的東方美學意蘊
□梁天明
在深圳九月藝術館舉辦的《光塵紀》儲建紅攝影展,如同一部用光影書寫的東方美學詩集,將觀者引入一場關于生命本質的哲學沉思。這場展覽宛如一場心靈的叩擊,為觀者開啟一扇通往東方美學深邃之處的大門——當鏡頭穿透那些塵寰褶皺、那些被歲月磨損的舊物、那些異域女性的衣紋,還有磚縫中攀援的草木……儲建紅不是簡單地用相機記錄世界,而是以光為筆,以塵為墨,書寫一部關于生命的詩與哲學啟示錄,用鏡頭帶領我們去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美好與力量。
此次展覽由南通市攝影家協會主辦,廣東省攝影家協會藝術攝影委員會協辦,深圳九月藝術館承辦。在展覽的一個月間,吸引著每一位渴望在藝術中找尋生命真諦的人前來探索。
光影中的生命韌性
儲建紅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攝影專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南通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多年來在人文紀實攝影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她的作品曾系統性聚焦中國邊疆地區(甘南/川藏/新疆),憑借女性特有的細膩視角與敏銳感知,于攝影藝術的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在《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發表大量攝影作品,后創立北京野魅攝影工作室,專注人像與明星形象包裝,獲鳳凰衛視專題報道。此次攝影展,更是她藝術生涯的一次高光呈現,多幅作品被《中國攝影家全集》收錄及徐悲鴻藝術館永久收藏,便是對其藝術成就的有力佐證。
作為一名女性藝術家,儲建紅以“光”隱喻瞬間的靈性覺醒,“塵”象征時間的沉淀與生命韌性,她通過女性特有的視閾,用鏡頭來探索平凡中的生命光輝,觀眾在光塵交織中,回歸生命本真的心靈共振。
儲建紅的鏡頭始終在捕捉那些被現實棱鏡折射的瞬間。展覽分為斑斕之繭、剎那流光、浮生之鏡三大板塊。踏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斑斕之繭”篇章。在這一部分,異域女性褪色卻依舊灼人的衣紋、金線在粗糙織物間倔強閃爍的瞬間被儲建紅的鏡頭精準捕捉。這些畫面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對生命在局限中追求美的韌性的深刻詮釋。當異域女性褪色的衣紋成為生命美學的隱喻:金線在粗糲織物間閃爍,恰似蘇珊·桑塔格所言“以思想的方法打開大千世界的門”,此時,在儲建紅的鏡頭下,每一道色彩、每一個紋樣,都成為生命不屈的象征。它們讓觀者不禁思考,當繁華落盡、表象褪去,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永恒不變的光芒?當觀者凝視這些攝影作品時,會猝然驚覺那些被忽視的日常褶皺里,正涌動著生命的活力——正如僧袍的橙紅在綠蔭中躍動,小沙彌的嬉笑在古剎回響,儲建紅用鏡頭完成了對“存在之澄明”的視覺詮釋。這些作品,就像一把把鑰匙,開啟了觀者內心深處對生命本質的叩問之門。
敘事中的藝術細膩
面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儲建紅以她特有的敏銳和東方女性的藝術細膩,鏡頭聚焦社會現實與自然人文的交界,構建兼具思想深度與視覺美學的影像體系。在“剎那流光”篇章中展現出東方美學意蘊,觀眾被視覺敘事緊緊包圍,光影穿透塵埃的生命力,在與藝術家的對話中悄然綻放。
儲建紅不追逐聚光燈下的擺拍,而是采擷那些鮮活的生命:匠人打磨器物的專注側影、孩童未經修飾的純真笑容、勞動者浸透汗水的衣襟。這些瞬間如同水滴折射陽光,在藝術敘事的場域中保有個體的精神呼吸。當觀者駐足于這些影像前,會突然理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言“個體就是世界的存在”,每個獨特光影色斑都在訴說著我們特有的東方美學。這是群體生活宏大敘事下對生命個體的獨特關注,是日常生活的洪流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沉默的發光體”:未經雕琢的瞬間笑容、沉浸日常生活的質樸神態……這些看似平凡的微觀時刻,在藝術家的鏡頭下被賦予了別樣的靈性質感。它們讓個體在社會的大環境中,依然能清晰地展現出獨特的精神風貌與生命氣息。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星辰,在浩瀚的宇宙中各自閃耀,共同演繹著各自的光彩而相互映照、彼此成就,讓我們再次看到了生命的詩與哲學的意義。
這種東方美學式的獨特凝視,與儲建紅早期的人文紀實實踐一脈相承。從甘南草原到川藏線,她始終在尋找社會現實與自然人文的交會點。這種堅持在《光塵紀》中升華為更具哲學深度的視覺語言,當僧侶的袈裟在晨霧中泛起漣漪,當工廠女工的銀飾在流水線上閃爍,這些影像不再是簡單的社會記錄,而是東方美學的闡釋。
技術中的女性智慧
作為深耕膠片暗房的女性藝術家,儲建紅的智慧始終站在攝影藝術的最前沿,保持著技術的自覺。她拒絕數碼時代的過度修飾,轉而用大畫幅攝影的儀式感強化影像的真實性。這種技術選擇體現了她創作理念的智慧:當鏡頭對準塵埃時,技術必須退居幕后,讓位于對生命本身的敬畏。正如她鏡頭下佛學院千僧飯的場景,煙霧繚繞中的專注神情不需要任何技術濾鏡,真實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展覽的策展邏輯也體現著東方美學的女性智慧。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用詩一般的語言,論述儲建紅的攝影藝術:“心光啟蔽、破繭之覺;見微知著、群像星叢;顯微成藏、塵寰永恒”。于是,我們從儲建紅的作品中看到了“心光啟蔽”的澄明禪意,到“見微知著”的影像哲學,再到“顯微成藏”的幽深視覺,構建起層層遞進的詩學。這種詩學暗合《周易》“觀物取象”的思維,將東方智慧轉化為現代攝影語言。當觀者穿梭在這些攝影作品中,如同經歷一場視覺的禪修,最終在塵埃深處窺見永恒微光。
在“浮生之鏡”篇章中,將觀眾的目光引入到日常生活最細微之處。被歲月摩挲得痕跡斑駁的舊物肌理、磚縫中頑強攀援生長的草木筋骨、穿越喧囂人群的沉靜目光……這些本應在時間的洪流中無聲消逝的日常片段,在儲建紅的鏡頭下,獲得了莊重的呈現。這一部分作品與中國美學中“一沙一世界”的哲思不謀而合,以小見大,通過對微小事物的細致刻畫,展現出生命的堅韌與永恒。當我們凝視這些作品,仿佛能觸摸到時間的紋理,感受到生命在卑微處的頑強力量,體會到那足以刺破時間迷霧的永恒微光。
儲建紅曾創建國內首個家紡產業攝影基地,她將商業攝影的經驗注入藝術創作中,她手中的攝影機就不僅僅是工具,更成為技術與美學的橋梁。這種創作實踐提醒我們:真正的影像力量不在于技術奇觀,而在于對東方美學的不懈追求。
《光塵紀》這個標題本身就是一個精妙的隱喻——光與塵,一個代表永恒,一個象征無常;一個來自宇宙深處,一個起于大地之上。儲建紅的攝影正是在這對矛盾中找到了張力所在:用最易逝的物質(塵)捕捉最虛無的能量(光),最終凝固成藝術的圖像,她按下的每一次快門都釋放出永恒的東方美學。
當觀眾走出展廳,重返城市的喧囂時,或許會突然發現自己的眼睛變得不同了,陽光在玻璃幕墻上的反射,空氣中飄浮的微塵,墻角陰影的漸變色調,這些平日被忽視的細節突然獲得了新的意義。這種對世界認知的改變,或許正是儲建紅攝影的珍貴饋贈。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這樣一場展覽宛如一泓清泉,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靜下心來,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光與塵交織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