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慶
前不久,我的一篇《戰友結伴游》的游記,先后在解放軍東部戰區《東海前哨》微信公眾號(6月4日)和《江海晚報》(6月8日)發表后,引起不少人關注。有的戰友、同學還來電詢問“結伴游”的來龍去脈和收獲感受,并聊起戰友聚會如何改進的話題。
戰友是軍營里并肩戰斗的同伴,這世上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那就是一起當過兵的戰友情。大約10年前,戰友聚會逐漸成了一種潮流與時尚。一時間,10年一聚會、5年一聯誼,比比皆是,發起和參與者,大多是分別幾十年退休了的花甲老兵。戰友相聚,回憶過去,互訴衷腸,不僅給晚年生活增加了一份精神寄托,而且對弘揚軍人精神,保持軍人本色,也具有一定的助推意義。戰友聚會能取得圓滿效果,關鍵在于活動的策劃與組織。有的戰友聚會活動組織不嚴密,甚至還發生了這樣那樣的事故,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有的是單純聚餐喝酒,沒有更多思想和情感交流,加之不少戰友入伍年代不同,或彼此過去沒有交往,走到一起缺少心靈的同頻共振,使戰友聚會漸漸失去吸引力,出現了越聚人越少、越聚越沒味的趨勢。由此,如何減少戰友聚會頻次,提升聚會品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去年7月,我們原南京軍區步兵學校1979屆一大隊二中隊二班健在的9名同學在畢業45周年之際,相約在曾經學習生活過的皖東滁州市聚會聯誼。闊別幾十年再次相聚,同學們的激動與喜悅滴灌胸膛。聚會期間,同學們商定,今年起,要分別到各位同學的家鄉走一走,感受一下各地的人文地理風情,改進戰友聚會的方式方法,變“定期聚”為“結伴游”,提升戰友聚會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家住江西省高安市的竹生同學十分爽氣地接下了皖東聚會后的第一單,并將游覽安排在高安市鄰近的省城南昌市。5月中旬,9名同學除2人請假外,其余7人一個不缺,其中6人家屬隨行。
戰友結伴一起游,讓大家開心無比,收獲滿滿。
一是豐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退休前,戰友們都忙于工作,外出游玩不多。退休后,旅游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與什么人一起旅游,關系到游玩的獲得感與快樂感。與陌生人一起出游,彼此不熟悉,往往心靈難以溝通,游不到一起。戰友做“搭子”,肩并肩走在一起,一路上談天說地,有說有笑,拋去熟悉的自己孑然一身與天地相融,仿佛又回到從前,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其樂融融。
二是提升了戰友聚會的文化品位。“定期聚”重在“聚”,說白了就是見個面,喝頓酒。宴會上說是不勸酒,但不少戰友一上桌往往難以控制。戰友們從四面八方大老遠趕過去,收獲甚微,一兩次一聚,就沒了興趣。“結伴游”,重在“游”,在敘舊的同時,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汲取政治、經濟和文化營養,增長見識。如我們在滁州相見,真正的旨趣也不是一般的聚會,而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尋根之旅,尋找哺育我們的成長之根。而在南昌結伴旅游,則是一次尋魂之旅,尋找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之魂,尋找革命先烈前仆后繼的救國救民之魂,尋找激勵我們保持晚節的不朽之魂。
三是增進了戰友的兄弟情誼。幾十年前,戰友們同吃、同住,同學習、同訓練,在一條戰壕里結下濃厚情誼。現在相約一起游玩,過去、現在、未來,有言之不盡的談資。隨行的家屬們一同游玩,一見如故,含飴弄孫、鍋碗瓢勺的話題聊不完,戰友情誼得到延伸,精神世界獲得升華。
當然,提倡戰友“結伴游”,并不是要否定“定期聚”,更不是非搞不可的“定期游”和必須人人參與的“集體游”。“定期聚”要尊重多數人意愿,從實際效果出發;“結伴游”也要尊重戰友和家屬的意愿,自愿找“搭子”,盡量找戰友群中“對”的人一同出游,且頻次不宜高,人數不宜多,一路要講安全。